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章 追諡,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杜瓊出列至上席,攤開巾帛,沉聲說道:“關羽隨先帝於涿郡起兵,帝與其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其以恩義報之,隨帝周旋中原,不避艱險。羽於其間數破敵將,有功於帝。”
“及赤壁之戰,隨先帝以據曹操。先帝攻南郡時,以羽絕北道,阻賊徐晃、滿寵、李通等將。後先帝收江南諸郡,以羽征戰有功,乃封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
“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關羽總督荊州時,賊將樂進、文聘以荊州空虛,攻青泥尋口等地,羽先敗而後勝,兵抵襄樊,乃有功德。吳人奪長沙郡、桂陽郡,當有失土之過。”
“先主進位漢中王,羽領前將軍,為應和漢中之戰,羽舉兵北伐,大破曹仁於沔水,又以夏水大灌於禁,水淹七軍,于禁歸降,威震華夏。後挫于徐晃之手,不敵而退。羽性傲,被吳人襲取荊州三郡,治下不嚴,於國有大過。”
杜瓊收起巾帛,沉聲說道:“關羽功過皆有,今請諸卿進言羽之褒貶,定其諡號。”
說著,杜瓊轉身向劉禪行禮,解釋說道:“諡號非尊及貴不能有,故平諡亦為美言。”
擁有諡號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尊崇的事,故不褒不貶就為美事,當然惡諡就需要重新討論。
“請議!”劉禪點頭說道。
廖立思慮少許,拱手說道:“啟稟陛下,關羽自恃勇強,行軍無法,前後數次喪師丟土。雖有功績於大漢,亦有大過於大漢。臣以為當為平下諡,以示其功過。”
“臣以為關羽雖性傲於上,但禮遇士卒。其為荊州督事,外不能和孫權,內不能治群吏,此為過也。然其長於軍略,摧鋒於前,隨先帝鞍前馬後,數退北人攻荊,是為功。故當上雙字諡,一為功,二為過,以表功過。”光祿勳裴俊進言說道。
裴俊與關羽同鄉,皆為河東郡聞喜縣人,字奉先。其父裴茂,為東漢尚書令;兄長裴潛,乃曹魏尚書令。世代功勳,乃為河東大姓。幼年隨姐夫入蜀,不幸遭漢末大亂,不復得還,遂於巴蜀出仕。
作為關羽為數不多的鄉人,裴俊持中正之言,不似廖立那麼偏激。
“諸卿以為裴卿之言如何?”劉禪問道。
魯芝聽出劉禪的偏向,應和說道:“可從光祿勳之言。”
潘浚則是默不作聲,作為關羽麾下的當事人,投吳又歸蜀,不說話是最好的選擇。
諸葛亮遲疑半響,說道:“臣也以為如此。”
杜瓊會意,拱手說道:“關羽隕身徇節,前代美之。惟侯戎昭果毅,蹈難成名,聲溢當時,義高在昔,首字諡可為‘壯’。其雖以勇為名,乃當時名將,但名不副實,次字當為‘繆’。合稱壯繆侯。”
杜瓊的基本意思是說,關羽雖以軍略稱雄天下,但他所有的武功名望在隨麥城一戰中煙消雲散,只得身死徇忠以報國,其名過其實。
“壯繆嗎?”劉禪念道了幾句,言語間透露著惋惜之情。
“次字可換乎?”
董允勸諫說道:“陛下若換繆,敢問失荊州首責誰可擔之?關羽乃荊州督事也。”
失荊州這個責任,糜芳、傅士仁、潘浚、郝普等人都有過錯,但作為鎮守荊州的大將關羽,怎麼說都要承擔這個失土之責。畢竟他讓大漢失去了復興中原的希望,若非這個面位北伐成功,要不然蜀漢又會重蹈覆轍,困死西南。
“可!”
劉禪也不多說什麼了,而是決定按照眾人的意思給關羽定諡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