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章 六衛,三國:漢中祖,周府,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相比於成熟且不斷完善的大漢五軍制,被劉禪魔改的三衛制還處於進化階段。
因此劉禪每年都會在成都召見三衛兵中各級將校以及民事執政人,針對他們上報的內容。對衛兵制進行調整,其中重點就是增強中央對衛兵的人身控制,減弱衛帥對衛兵的掌控力。
在創立之初,劉禪就採用升衛這種制度加強控制,凡升衛者便是天子親兵,可以擔任禁衛皇宮等任務,同時還會外放出去,入五軍中擔任士官。
由於衛兵長期追隨衛帥作戰,為了防止出現只知衛帥而不知天子的情況。劉禪又陸續將首任衛帥李騫、宿嘏、向煜外任到五軍中擔任將校,並在三衛中推行‘按月分值’的衛帥制度。
三衛中最高軍事長官乃衛帥,而衛帥又是從(1500兵丁)邑主中由劉禪任命出來。劉禪為加強控制,而是讓邑主輪流按月分值衛帥,採用更加扁平化的管理。
與軍事上採取扁平分權化不同,劉禪在政治上採取集權化管理,設定三衛長,任由漢夷文人管理。第一任的三衛長龔祿已經調任太守,現在是由廣漢人王士擔任三衛長。
王士字義強,廣漢郪縣人,曾任符節長、牙門將、宕渠太守、南中興古郡太守,因有功績被劉禪轉任到三衛任職。
如今大漢又平定了西北地區,三衛成制近有十年時間,各種制度初有規模。劉禪決定進一步對三衛擴軍,以來滿足愈發廣闊的大漢疆域。
於是在四月朝議之後,在成都召集三衛將校以及三衛長,商討三衛擴軍事宜。
三衛長王士將寫有戶籍的竹簡奉上,說道:“啟稟陛下,此乃今歲四衛(左右白甲、赤甲、青甲)內兵丁、男、女、奴隸之數,及耕田、錢穀、馬、牛、甲冑之數。”
三衛作為兵農一體的軍事集團,內部自身擁有儲存甲冑、兵器以及戰馬的權利,只不過需要受到諸葛亮所領導的內府管制而已。
劉禪攤開竹簡,尋了緊要的幾處內容看了起來。
四衛目前共有兵丁一萬四千人,每戶之後代表著一戶。每戶出一兵披甲作戰,父死子繼,兄亡弟承。口有七萬六千五百四十五人,牛、馬共有一萬多口,甲有六千三百領……
看著竹簡上的資料,劉禪很是滿意。
要知道西漢邊軍及南北軍披甲率在40%,東漢較比西漢高些,也只不過接近50%左右。
而在漢末時期,曹操有言:‘袁本初鎧萬領,吾大鎧二十領;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可見漢末戰亂時期,各諸侯披甲率低得可憐。
不過隨著局勢的穩定,潼關之戰時,曹操憑藉著甲騎具裝五千列陣十重,嚇得關西十萬聯軍‘賊益震懼’。
而隨著冶煉技術的發展,唐巔峰時期披甲率在60%,這與大唐的輝煌少不了關係。南宋時期,‘中興四將’軍中的披甲率也是不低,可以高達70%左右。
因此在三國鼎立時,三衛中平均2.2戶就擁有1領甲,披甲率達到45%左右,加上三衛計程車卒來自蠻夷,作戰勇猛,訓練有素。如今的三衛已經可以看作大漢的軍隊中的精銳士卒。
不過這些資料並非憑空而來的,而是大漢花費近十年的時間,投入大量的人力、精力去發展而成的一支精銳。重點是這萬戶是不用繳納賦稅,有奴隸務農,自備錢財以購武器,戰時出兵作戰即可。
劉禪微微頷首,感慨說道:“十年磨一劍,方能有如此虎賁,頗是不易啊!”
頓了頓,劉禪緩緩說道:“今三衛兵數年未增,而大漢疆域日漸廣闊,朕欲新設種邑於三衛。諸位以為如何?”
王士沉吟少許,拱手說道:“啟稟陛下,三衛以奴事農,戰時出戰。一兵丁當有二奴以配之,今若新增兵士,恐頗為不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