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敏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十二章 文明之都,亞歷山大四世,季敏傑,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有“儀典大道”之稱,而伊什塔爾門正好居於中心,更需突出城門形象的美觀及紀念意義。這座城門按重牆復門結構,拱券大門兩旁以雙塔環衛,一共有四塔兩門,門、塔壁面遍施彩色琉璃組成的牛、龍圖案,牛是天神阿達的象徵,龍則是馬爾杜克神的象徵,五色絢燦,滿壁生輝,這樣美麗的城門實為古代世界所罕見。由於伊什塔爾門以內的儀典大道西側一帶直至幼發拉底河邊都是王宮、馬爾杜克神廟和其他神廟的地盤,便在東城中央這片地區築一道高牆圍起來,人們稱之為內城,也就是“皇城”。因此它有點像中國北京城內天安門與地安門之間的皇城,而伊什塔爾門的位置則像正陽門,伊什塔爾門外的年節神廟又有點類似正陽門外天壇的祈年殿。不言而喻,在這個等於皇城的內城裡面,觸目所見皆是巴比倫建築的精華。
巴比倫內城的南部是供奉馬爾杜克的兩個主要神廟和眾多神殿、僧院之所在。馬爾杜克兩廟其北廟稱埃特曼安吉,南廟稱埃薩吉拉。北廟的中心是一座兩河流域最高的塔廟,此即古人羨稱的“巴別塔”(巴別在巴比倫語中原義為神,此處兼指馬爾杜克神和巴比倫城,因巴比倫一詞的原義也是“神之門”)。據猶太傳說,巴比倫民眾有心高築此塔直至與天比高,為人間築一可通天堂之路。上帝害怕此舉成功,遂令築塔的民眾說著不同的語言,言語變亂,眾心不齊,巴別塔終於不能通天1。有了這些傳說的渲染,這座埃特曼安吉的吉古拉特也就成為古代西亞最著名的建築。據考古發掘實測,它的底部約有91米見方(上層結構已完全坍塌),按當時塔廟高度等於其底部寬度的慣例,此塔總高當在90米以上,雖然比埃及大金塔還矮一些,在西亞卻是最高的摩天大塔了。它的形制仍取傳統的吉古拉特塔式,共分7層,內為土坯,外表覆磚,頂上建神殿,有階梯登臨。部份學者認為它的階梯可能按亞述塔廟形式作四面連續斜坡的螺旋式,但多數學者相信它仍按巴比倫地區的原有傳統取一面長梯登臨形式。無論何種形式,在90餘米的高塔上佈置宏偉階梯皆需高度的工程技術水平。南面的埃薩吉拉廟無塔而取通常的殿堂形式,高大的神殿配以廣闊的庭院,類似亞述王宮建築,惟獨沒有石刻護壁而以琉璃磚代之。傳說埃薩吉拉神殿中供奉的馬爾杜克神金鑄坐像竟重達22噸,顯然過於誇大,但這尊空前高大的金像確實反映了新巴比倫王國征服掠奪所得的巨大財富。神廟金像既然如此宏大,巴比倫王宮的豪華也就可以想見。伊什塔爾門外的北宮主要用於陳放從各地搬來的神像和奇珍異寶之類,所以有博物館之稱;南宮則位於伊什塔爾門之內、馬爾杜克神廟之北,它是國王和妃嬪居住之處,建築形制類似亞述王宮。其中最突出的一大名勝便是被列入世界七大奇蹟的“空中花園”,它位於王宮西北角,靠近伊什塔爾門。之所以稱為“空中花園”,是因為它以多層土臺遍植奇花異草,層臺之高可達雲霄,在地面仰望各層蔥鬱花草如懸空中,就得到這個充滿浪漫色彩的名字。它可能是尼布甲尼撒為了取悅於來自高原山區的米底公主而建,據說這位公主嫁到巴比倫後,在一望平川的環境中很思念故鄉山高林密的景緻,巴比倫藝術家就想出這一奇招以釋其鄉土之思。實際上,它是把兩河流域傳統的塔廟建築略加變通造成,以塔廟的層級作林泉花壇,便會取得空中花園的效果。但這一設計有兩大技術難題卻是古代建築從未遇到的,那就是高層取水和土臺密封以防滲漏的問題,巴比倫建築家是以唧筒汲水和瀝青鉛板密封之法解決了這兩大難題,在古代堪稱獨步。此外,為了突出園林清朗靈巧之美,各層土臺內外皆築成拱廊,廊上的拱券屋頂疊鋪葦蓆,中夾瀝青,再覆鉛板石條和泥土,廊內還可佈置花壇。最下一層的結構透過考古發掘已瞭解得比較清楚,它由一組兩列共14間拱頂廳房構成,中有迴廊相接,唧筒裝置置於西面。整體呈長方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