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敏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十二章 文明之都,亞歷山大四世,季敏傑,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從古巴比倫王國以來,巴比倫城一直是西亞最大城市,也是兩河流域的經濟、文化中心。巴比倫雖臣屬於亞述,卻始終有反抗之心,多次掀起反亞述的起義。公元前626年,迦勒底人在巴比倫建立新王朝,隨即聯合埃及、米底大敗亞述,直搗尼尼微,徹底瓦解亞述帝國。亞述滅亡後,天下三分,米底佔伊朗,埃及恢復原來的統治,新巴比倫王國則據有整個兩河流域和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地,最為強大。雖然新巴比倫較快就為波斯所滅,立國不及百年,但新巴比倫王國時期(公元前626—前539年)卻是古代西亞文明的一個很重要的階段。它是集大成的最後總結時期,把蘇美爾、古巴比倫和亞述的成果熔於一爐,並傳之於西方的希臘,因此日後西方所知的巴比倫文化很多都奠定於新巴比倫王國之時。在藝術上也是這樣,新巴比倫王國的藝術是兩河流域以前各時代成果的一個總彙,同時也不乏推陳出新的進展。
新巴比倫王國藝術的最大成果就是巴比倫城的重建。這座城市本來就是西亞古城之冠,但上千年的悠久歷史也使古巴比倫時期奠定的基礎有了很大變化:地下水位上升和土質的鹽鹼化造成了極大災難,不少古建築為之荒廢;戰爭的破壞更是史不絕書,古巴比倫王國衰亡時就多次遭到外族入侵,亞述統治時期巴比倫4次起義,亞述軍4次攻城、佔領,破壞更為嚴重。因此古城的重建隨新巴比倫王國的建立被視為國家頭等大事,何況新王朝還決意要把首都建設得固若金湯,能夠永遠拒敵人於城門之外,同時又要參照亞述王宮美輪美奐的先例,在巴比倫城內建造最宏偉壯麗的廟堂和宮殿,使巴比倫真正成為古代最豪華的都城。這些要求在新巴比倫名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前562年)終於全部實現。重建的巴比倫城基本仍按原來體制,但規模增大許多,城防尤為牢固。全城約呈長方形,幼發拉底河穿城而過,把巴比倫一分為二,城區依河分為東西兩部,東城主要由古巴比倫王國建立的城區組成,現在作為王宮、主要神廟和官署、顯貴住宅區,西城則是新建的商業區,河上有橋樑連線東西城區。出於新王朝穩保江山的需要,城防工程被擺到重建任務之首,為此溝不厭深,牆不厭厚,而且牆外築牆,建成古代最堅固的城防。它的城防工程共分3個層次,最外一層稱米底長城,建於城外往東一帶遠達數十里,這座長城以高牆深壕防備威脅最大的潛在敵人——東方的強鄰米底。按原來設計,在米底長城與巴比倫城之間有一大片廣闊的低窪地,必要時可利用幼發拉底河和城外運河的水閘放水淹地,強敵即使能越過米底長城,也將陷入澤國之中而不能自拔。後兩個層次是指環繞東西城區的雙重城牆,外牆以磚砌,較內牆略矮,牆外環以運河,起護城河的作用,外牆與內牆之間有寬約10—20米的開闊地,可將渡河越牆之敵殲滅在這一片毫無遮攔的中間地帶。外牆以後的內牆當然是城防中重點的重點,它以土坯雜以礫石建成,高達36米,厚8米,可容四馬車駕並列穿行。這道雙重城牆全長達18公里,每隔44米有堡塔一座,全城共有320餘座。由於巴比倫所處的沖積平原石料極缺,不僅內外城防工程不用石料,在城門建築上也難以採用亞述都城大門必有的石雕守護神像之制,代替的辦法是城門裝飾巧用琉璃磚。巴比倫全城共設9個大門,其中琉璃磚裝飾最稱宏偉華麗的是中央北門——伊什塔爾門(伊什塔爾是勝利女神和金星女神,又是愛神與美神,類似西方的維納斯女神)。這座城門地位非常重要,地形也很特別,原來從這兒進城便是王宮和巴比倫主神馬爾杜克的神廟所在,但城外也有一座很重要的神廟——“年節神廟”和一座王宮(北宮),便依其位置連同附近的居民區又築城牆衛護,形成一個規模較小的外城。每逢新年,必沿年節神廟——伊什塔爾門——馬爾杜克神廟的大道作隆重的宗教遊行,此道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