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2章 宮裡宮外(圓九)貴妃與皇貴妃,大明元輔,雲無風,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可能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王家屏作為當今朝堂最大的中立派,他昨天面臨朱翊鈞堅持不肯調查翊坤宮的態度時,第一個想到的辦法就是自己以辭職相迫。

這一方面說明王家屏確實性子剛烈,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這也是無奈之舉,因為他並不確定自己是否能掀起朝廷輿論風潮。

好歹人家也是當朝首輔,如果他號召半天卻應者寥寥,那多丟人啊?這樣的話還不如不去號召呢。而如果他選擇二話不說就自己帶頭衝鋒,那麼即便是“死”,至少也“死”得康慨意氣,沒準還有機會獲得千古美名,怎麼說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啦。

不過這事終究沒發生,因為沉一貫和高務實的聯手力勸。他倆聯手意味著在朝中掀起輿論風潮是可行而且幾乎必定成功的,王家屏也就不用擔心丟大臉。

不僅不必擔心丟臉,而且這波輿論風潮算起來將會是他領頭的,無論外界心裡是不是跟明鏡一般,至少面子上都得承認他王元輔才是“帶頭大哥”。

哎呀,那簡直就是他這輩子在號召力方面的高光時刻。都已經決定不久之後便要告老還鄉的人了,還能找著這麼一個機會,王家屏全身心投入進此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正因如此,他昨晚積極聯絡,又對外透露出實學、心學兩派在這個問題上已經達成一致,終於說動如此多人於今日上疏,要求皇帝徹查——當然,即便很多人未曾明說,但矛頭所指都是徹查翊坤宮。

高務實望著一大摞奏疏稍稍思索,取過閣票,一張張全都寫上“朕知道”、“已閱”、“知道了”等字,卻未有更具體的表述。

這裡要說一下“票擬”這個東西到底是怎麼回事,以及怎麼寫的。

明朝草創之初,曾進行一系列制度改革來加強君主權威,如“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參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誅丞相胡惟庸,遂罷中書省。”同時撤銷尚書省,改為六部直接受命於皇帝。

然而,大規模撤銷中樞決策機構,使得直接呈送皇帝本人的公文數量呈幾何倍數增長,皇帝個人即便勤於政務、宵衣旰食,也於長時段時間及精力上難以維繫。再者,皇帝個人也無法保證其通曉各個方面的政務,使得中央文書處理效率與質量下降。

因此,朱元章決意於大內添置一批顧問以備諮詢。洪武十五年,彷照唐宋舊制,設定華蓋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以其常授餐於大內,常侍皇帝與殿閣之下,故名為“內閣”。

但是,最初的內閣既非官署,亦非官名,只是簡任文臣入閣,參與機務。到了永樂年間,解緒、黃淮等七人首先受命任職於文淵閣。

當時的閣臣們的工作只是參贊機要,而不得干預九卿諸司事務。至仁、宣之朝,由於閣臣皆永樂朝耆舊,威隆權重,內閣之權遂逐步膨脹,而閣臣也開始獲得代皇帝草擬本章之。

當然,票擬製度誕生尹始,票擬權並非獨屬閣臣。“宣德中詔少師吏部尚書賽義、少保太傅戶部尚書夏元吉輟部事。朝夕侍左右顧問,賜珊瑚筆、格玉硯條旨,然不與閣職。”可見票擬由內閣專掌也須經歷一發展過程。

而同樣也在宣德朝,司禮監秉筆太監又獲得謄抄批紅之權。於是,皇帝、司禮監及內閣三者形成相互掣肘、彼此制衡的鼎立之勢,而貫穿有明一朝的票擬製度,也於此時初具雛形。

那麼,票擬製度之實施流程究竟如何?

其程式大致是這樣的:大臣奏章遞進以後,經通政使司官員和宮門守衛,送到司禮監之文房登記後,交司禮監呈送皇帝審閱;皇帝閱後再由司禮監交文書房送內閣票擬,內閣票擬後,再經過以上程式抵達御前,經皇帝同意後由司禮監批紅,經文書房“落底簿”[注1],然後經過內閣發至六科,六科稽核無誤,即交六部執行,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晉二當家

陽光老頭

大唐:李二!你傳我皇位幹什麼?

回家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