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的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6章 經筵講開暗諷喻,宣和軼事,休息的雲,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至元豐之末,間日御經筵,風雨不易。可以說在大宋官家心目中,經筵比常朝重要得多。

作為長期擔任經驗講官得範祖禹,對於經筵的非常推崇。作為經筵講官的範祖禹非常推崇宋仁宗,認為仁宗一直是以堯舜為師法,後來即對當時年幼的哲宗表達了自己的期望,希望哲宗能效法仁宗,向仁宗學習,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範祖禹認為如能做到同仁宗一般實也就離堯舜之道不遠了。

用範祖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堯舜稽古,垂衣裳而天下治,聖學之要也。

這也是所有參與經筵計程車大夫的目的,他們希望一個像仁宗一樣相對弱勢的皇帝,這樣的話士大夫們的權力就會增加。但是趙佶明白,現在可不是討論什麼治國之道的時候,大變在即,是該加強國力,積極備戰的時候。作為官家,趙佶要儘可能的加強自己的權威。

當年,趙佶自己也認為帝王學與不學以及學的怎麼樣從一開始就被與整個天下的治理相掛鉤,認為是天下治亂的決定性因素,如果不學或者學的不好則天下不能得治,只有學的好天下才能得治,甚至由於帝王被認為“據有天下”,學習也就成了其本身應盡的義務,苟不學則無聞於後、亂日長久,這是帝王應當引以為戒的。

但是像範祖禹認為的:今臣所錄八篇,上起伏羲,下訖神宗,伏惟陛下憲道於三皇,稽德於五帝,儀軌於三代,法象於祖宗,叢集聖之所行,體乾健之不息,則四海格於泰和,萬年其有永觀矣。

趙佶是無法認同的,要是僅僅照搬歷代先王就可以治理天下的話,那還用變什麼法。

對於經筵的內容,趙佶也有不同的看法,士大夫們認為“儒家經典”、“帝王之史”、“帝王訓戒與祖宗之法”,體現了對入世安民的追求以及對傳統和習俗的尊重,是與政治生活直接關聯的知識,也是“政治”特性即政治事物本性的集中體現,因而成為了“帝王之學”具體內容的三個大的方面。也是經筵最重要的內容。

但是趙佶覺得經筵作為皇帝和臣子們交流學術的活動,要更加實用,不要空談聖人之道,而是要更加偏向於解決大宋如今面臨的實際問題,大家集思廣益,而不是清談誤國。

像範祖禹說得:帝王之學,所以學為堯舜也。趙佶是完全不同意的,堯舜時和現在,時移事易,再說趙佶對成為堯舜沒有任何興趣,對成為李世民還是頗有興趣的。

同樣是經筵講官,呂公著的話就深得趙佶的心意,呂公著認為:然則人君之學,當觀自古聖賢之君,如堯、舜、禹、湯、文、武之所用心,以求治天下國家之要道,非若博士諸生治章句、解訓詁而已。

這才是經筵的作用,考察有用的治國之道,並將這些道理用於實際的政治生活中,才是重要的。

至於什麼修養聖德,皇帝要德行?趙佶這百多斤的德行賣給你你要嗎?你要不然去問問李世民不講武德開玄武門的時候德行好不好?再去問問朱棣進南京的時候德行好不好。

安重榮雖然是個軍閥,但是有句話其實說得不錯就是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耳!

老趙家怎麼得的這天下,是因為德行好嗎?說這話的人都該到太宗皇帝那裡領一玉斧。

範純仁有句話說得好:“人君讀書,學堯舜之道,務知其大指,必可舉而措之天下之民,此之謂學也。”

範祖禹這本帝學,是他給哲宗皇帝編的政治教科書,更是對之前經筵制度的一個總結。趙佶仔細翻閱了這本書,還圈閱了一些。然後對梁師成說道:“明日朝參後,召諸位宰執到垂拱殿議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最才子

華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