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19章 讓曹操袁紹來幹這事兒,早就心態崩潰好幾次了,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了李司空六年前在益州犍為郡修“樂山堰”時候的爆破炸山方案。

讓施工方改良黑火藥可勁用,不限量,同時設計針對方城埡口的爆破施工方案。

畢竟對於這種“開挖高度特別深,但橫向開挖距離不算太遠”的專案,直接打隧道把底下爆破崩掉、引起山崩導致上面的巨石直接塌方下來,然後再拉走,這怎麼看都比把巨石一塊塊敲碎往下挖要方便。

“碎石”是這種工程中最煩的一步,如果可以不用把石頭打得太碎,直接大塊拉走,甚至可以採石加工石料,那樣就可以事半功倍,節約大量的施工量,而且把多個工程專案聯動起來。

採下來的大石頭還能拉去附近的前沿軍事要塞,修成石頭城牆。以漢末的城防工事,很少有城池會直接用大石頭砌城牆,最多是部分要害城市外面包一層石基。

現在這也是特殊情況,剛好炸山口挖運河,石頭多得沒地方用。要不是這地方離雒陽太遠,而且沒有河流直通,李素甚至想把這些石頭拉去修雒陽新城的城牆了。

得到了李素和國淵的指示、諸葛亮的技術指導之後,從去年臘月開始,爆破階段的施工也陸續上馬了。

一開始不是很順利,因為方城埡口和岷江-大渡河口的樂山地形還不完全一樣。

這兒的山坡度比較緩,沒法直接從山腳下橫向打洞鑿隧道埋火藥。經過研究和幾次失敗嘗試後,總結出經驗的施工方改為斜向下挖隧洞埋藥。

最後的爆破效果雖然比幾年前在樂山的時候差,不過好歹比直接硬挖石頭,還是快了至少三成以上工期。

而且諸葛亮也把他在河內戰場挖地道時用過的、學自西域挖坎兒井的多重豎井施工法,普及到了運河施工專案上,這樣對向打井爆破時可以多並行幾組施工隊,加快速度。

這個小舉措,對於如何省錢並沒有幫助,甚至還要多花一丁點錢,畢竟打井時的浪費增加了,但好處是可以縮短工期,充分利用農閒的時節多幹一點活。

否則,大量的民夫滯留在那兒,需要等待爆破完之後才能挖,乾等的時間也是要吃飯要消耗朝廷糧食的,也得照施工的日子那樣結算徭役期,期滿了還要給工錢。所以既然把人拉來了,所有人都高效的動起來,也是一種省錢。

爆破措施磕磕絆絆地推進下去之後整個臘月和正月一個半月多的時間,總算是沒有再出現意外和怨言,從上到下、從官到民,施工專案計程車氣也還保持得不錯。

但可惜的是,既然李素當初選擇了先斬後奏、先開始專案再向劉備彙報,這就意味著李素其實是知道這個專案有多少坑的。

到這一步為止,前面這些暴露出來的困難,其實都還不算什麼。否則歷史上這專案也不至於在多個朝代多次黃了。

李素沒一次性把難度說出來,就是怕朝中反對的聲音太多,一下子暴露太多難度,把朝臣都嚇住,從而不敢邁出最艱難的第一步。

所以,他才選擇了先斬後奏、逐步釋出難點,逐步增加投資預算、讓大家欲罷不能,捨不得已經投下去的那部分“沉沒成本”,最終勉勉強強一條道走到黑。

而李素對於方城埡口挖運河的難度的認知,之所以這麼詳細,說來也是幸運。

因為這些資訊,完全來源於他後世看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相關詳細新聞報道。

這事兒,李素得感謝後世寫這方面的官媒記者,因為他們要歌功頌德,強調“這個工程有多麼不容易,完成了這個工程的政府和國家是多麼的偉大”。

所以那些後世記者,找了很多歷史上失敗的例子,事無鉅細地拿來陪襯反襯,打臉古代封建王朝。

其中找的最失敗的反面教材,就是歷史上宋朝太平興國年間(宋太宗趙光義),也曾經試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之巔峰召喚完整版

秦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