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誰在此處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6章 卷末雜談,彈丸論破可能性求和,當誰在此處時,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設計的預言家撐不起其他主題的結尾,硬要他撐就容易ooc。因此全文的收尾只能交由另一位男主最原終一搞定。也因此結尾的劇情重心是放在“最原終一的慘敗”上。預言家除了負責部分的解謎,還負責以投票的形式宣告最原的敗北。
這種層面上,預言家本身是對東野理念的另一種詮釋。東野恭一郎認定“虛構自有意義,虛構只需貫徹虛構就足矣”。而預言家作為“虛構”也否定了最原帶來的真實(甚至包括最原強調的“大家的痛苦是真實的”的情感真實),轉而向虛構尋求虛構自身的解答(即貫徹虛構)。換言之最原終一直到最後都沒有正面擊破東野的理念,只是從兩個側面對其進行了打擊(1、用東野的理念證明最原終一存在的正當性,2、否定東野執行理念的行為)。
不過話說回來,想要實現具體目的的東野恭一郎和追求未知結論的預言家顯然不是一路人。
=====3、關於東野恭一郎=====
【如何打敗最原終一?】
我創作東野恭一郎的起點是這個問題。
最原是我在彈丸論破系列裡最喜歡的人物,因此一定要超越最原終一,正面地打敗他,不然我的這部創作就沒有意義。
創作一個理論上的“高智商反派”很容易,“一切都在計劃之中”、“我早料到你會xxx”就完事了。但那樣的角色絕對是三流角色,完全沒有任何推理的趣味,就硬套娃。然而最原又是本作的推理天花板之一。那麼一個推理能力與最原相差無幾的角色要如何正面打敗最原?
我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思維方向”。抓住最原作為偵探的思維盲區,從商業角度切入、一擊瓦解最原。
因此東野恭一郎雖然是boss,但不與本作任何角色對應。他站在另一個層面。也因此本作有足足四個偵探登場。四個方向性各異的偵探能沖淡東野的“脫節感”,東野實在是很特殊的角色。
=====4、關於meta=====
我本人不討厭元小說,但也不至於在偵探小說中刻意運用meta元素。
但是彈丸論破v3偏偏是個meta要素強烈的作品,徹底把meta繞開總說不過去。在我寫第一卷的時候我還沒想好怎麼辦,於是你們可以看到學級裁判中天才和江之島唐突提及了有關meta的內容。第二捲開始,我明確了將meta作為東野的“動機”。不直接干涉劇情。
東野恭一郎認為他當下所處的世界仍是虛構的書中世界。同時,他的“偵探本能”告訴他,就算像最原那樣扯一通大道理,得到一個“角色走出虛擬”的結尾,外面還是一個真偽難辨的更大的虛構世界。就像最原從v3走出來後抵達了本作的世界觀。
於是東野恭一郎開始尋找“虛構角色的生存之道”。他決定維護虛構的存在意義,讓作品不會徹底完結。於是他策劃黑之挑戰,甚至企圖構建一個彈丸論破世界,讓大家反向進入更深層的虛擬中。
以上全是東野單方面的思考。也是我對我兩年前的meta短篇《旁觀者》的反思。
總之,如此一來,本作的meta元素被控制在了一個很合適的程度。東野是個很自負的反派,他不屑其他人的理解,也懶得用“救世主”的名號包裝他自己。如果不是認可最原作為“最強敵”,大概也不會對最原說出這段話。
我不喜歡塑造“正義的反派”,《失距世界》第一卷的反派的核心是“適應”,本作前期boss江之島和囚犯沒什麼“遠大理想”,天才這個本作攪屎棍役也只是被彈丸論破激起了興趣與鬥志(題外話,天才設計時是對位王馬小吉的角色,是與王馬殊途同歸的反面王馬)。因此對東野的動機闡述並不多。也算是對本作meta要素的有意削弱。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