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翊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上海歷史文化之旅,我被大獎砸中了,張翊可,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椅子上隨手放置的針黹盒和未繡完的刺繡,非常富有生活氣息。
偏廳後面是長輩房,因為年紀大也不方便走樓梯上上下下。這個房間和客堂間一樣,都是傳統的中式風格。看那雕飾精美的紅木大床,柔軟絲滑的被鋪床褥,薄如蟬翼的床帳,便知是講究人。
灶間之上,曬臺之下,樓梯拐角間,有一個不起眼的小房間,稱為“亭子間”。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堆放雜物的雜物間。和通常認知的住房追求不同,這裡朝北,冬冷夏熱,面積狹小。
不過精明的上海人怎麼會放過這個小房間呢,常常會出租增加收益。租住的人通常是剛到 上海的人或者落魄的文藝界人士,魯迅、蔡元培、郭沫若、茅盾、巴金、丁玲這些知名人士都曾在亭子間裡住過,並在這簡陋的環境裡艱苦創作。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是最好的座右銘吧。
林薇看著年輕一代對西方文化的女兒房的桌子上放著一本英文雜誌,時髦的外國女郎作為封面,桌上各式新潮的化妝品,想必女兒也想跟雜誌的模特一樣追逐潮流吧。
兒子房雖然裝飾簡單,房間不大,但卻是最明敞的向南房間,在案上做作業累了,還能隨時開窗看看外面的世界。房內的玩具既有年代感,又充滿童真。
走到最後一個展廳也是這座3層小樓最寬闊、最現代化的一個房間,看完牆上電視的小短片,林薇感到即欣慰又有種淡淡的憂傷。
生於斯,長於斯,城市的變遷,消失的不僅僅是老舊的房屋,狹窄的街巷,還帶走了熟悉的鄉音,親暱的街坊情。
上海越來越多的里弄都逃不過拆遷改造的命運,我們作為時代的見證者,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下這一切。
幸運的是也有許多里弄因為曾經的歷史價值,得以保留打造成為歷史風貌街區。惠民路隔壁的霍山路、 舟山路、 長陽路就是這批幸運兒。講解員介紹道。
霍山路的高光時刻莫過於遠東反戰大會在此85號召開過。1933年2月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籌備召開遠東大會,由宋慶齡擔任上海籌備委員會主席。9月底,遠東反戰大會在此秘密召開,正式成立了遠東反戰同盟中國分會,選舉宋慶齡為主席,促進了中國 進步力量與世界發展力量的聯絡。
舟山路,保有著許多旅華猶太人居住的印跡。1907年工部局主持修築了舟山路, 舟山路上的老弄堂和除了典型的石庫門混轉結構,也融入了歐式的古典元素。窗戶立面上的半圓拱券配以歐式 羅馬柱,精緻而典雅。因為大量的猶太人聚居於此,這裡也被稱為了“小維也納 ”,是當時猶太人在遠東的一艘諾亞方舟。
鮮有遊人踏至,靜謐的街頭巷尾裡洋溢著老上海的怡然自得。林薇一行到此參觀後,很慶幸霍山路與舟山路一帶維持著原有的風貌,儲存著上海古老而鮮活的文化,靜靜地訴說著當年那段崢嶸歲月。
舟山路與長陽路的交界設立一座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紀念館原為俄裔猶太人集資興建的摩西會堂,是二戰期間猶太難民聚會社交和舉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青磚和紅磚看似不經意的堆砌,卻暗藏著一種簡潔而有韻律的美,簡化的西式立柱和連續圓弧連廊,都顯得整體優雅 大方 。
萬丈的摩登高樓從里弄拔地而起,一新一舊,一冷一暖,強烈的對比,是這輛飛馳的高速列車沿途必經的風景。
擁擠的弄堂記載著一代代上海人生活的變遷,承載著上海人的獨家記憶,窗戶外伸出的萬國旗,門口小板凳上坐著拿著大葵扇的大媽大叔……
林薇一行跟著講解員的步伐,在縱橫交錯的弄堂裡,找回市井生活裡的細碎往事和隱於洋窗洋樓間的如歌歲月。感受著上海的歷史文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