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翊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上海歷史文化之旅,我被大獎砸中了,張翊可,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主體為四層磚木混合結構,區域性有鋼筋混凝土框架。
清水磚牆、磚雕,整個建築表現出典型的英國安妮女王復興風格。拐角處圓角型建築讓整體顯得圓潤而活潑,增加了整幢建築的層次感,二樓精緻的小陽臺十分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益豐大樓是上海最長的一座清水紅磚建築,也是我國現存最長的巴洛克風格建築。
大樓是一幢假五層聯排的建築,頂部三角形山花作間斷分隔,總長達125米。每層樓的簷口使用白色條石裝飾,每扇窗戶的外面綴以裝飾性很強的非功能性白色的鎖石,使整座建築不再是獨孤壹味的磚紅色,紅磚白石相稱,色彩對比度合理,讓色調明亮活潑。
連續的半圓拱圈內廊,讓人身處其中十分富有貴族氣息,美輪美奐。
英商思九生洋行設計了益豐大樓,並在1911年落成使用,最初大樓作為英籍猶太人亞伯拉罕創辦的洋行和職工宿舍使用的,後來成了辦公大樓。
與早期外灘的許多建築一樣,益豐大樓底層外牆使用白石為踢腳線作為防潮層。因為當年的外灘並不像現在一樣建有高出路面好幾米的防潮大壩,發大水是早期外灘建築所必須經歷的一段“成長經歷”。
一座園林,一座城隍廟,還有周邊的仿古建築群構築起城廂裡最亮的那顆星——豫園商圈。
豫園是這片區域裡精髓,明代的一位望族為了父親安老而建的私人園林,寄有“豫悅老親”的美好寓意。清同治年間,豫園周邊這塊風水寶地早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老城隍集市,駱驛不絕的人潮延續至今,濃重的商業化氣質也不妨礙其難得的上海精華一站式速覽體驗。
晚上來到豫園。沿著屋簷立面佈置的燈光條,描繪出仿古建築的輪廓,沿街燈火通明如同白晝般精彩。
聽本地人介紹最熱鬧的豫園應該是正月十五元宵那會兒,沿路紮起的彩燈五光十色特別有濃厚的節日氣息。
林薇一行想象著那個畫面,古典與科幻,不過就在咫尺之間。
在商場的露臺憑欄遠眺,鵝黃燈光照射下的亭臺樓閣給人溫暖的感覺,和街巷裡熙熙攘攘的人群交相輝映。即便大家都是現代裝束,但也有一種古代繁華夜市人醉夜的即視感。
豫園百貨坐落在豫園商圈的西南角,是全上海最高的仿明清式建築。外表和內裡的強烈反差,讓人一時間彷彿身處在兩個不同的時代。
水磨石與馬賽克排列疊加成具有流線感的沉浸式走道,幾何形黑白色方格子的地面鋪裝,如海螺一般盤旋上升的中心樓梯與煥彩玻璃的穹頂,復刻了上世紀30年代 上海 灘流行的藝術裝飾風格設計。
林薇想起在網上看到的,說這是一棟“可以穿越時空的神奇百貨”,之前一直覺得言過於譽。直到她在4樓圍欄的玻璃球裡看到大堂的縮影,像是一個注入了神秘魔力的水晶球,這一刻,林薇相信這是真的。
林薇認為新天地裡最有“家的味道”大概就是屋裡廂石庫門博物館。
旁邊的潮牌、冰淇淋店擠滿了前來朝聖的遊客,而這座博物館門前卻大相徑庭。
要不是今日之行,林薇特地聘請了專業的歷史講解員為導遊。這個博物館的入口林薇認為還不一定能找到。
進門後一寸見方的小天井,拉開了序幕。博物館完全復刻了20世紀20年代一戶典型 上海 中產人家的“屋裡廂”,每處細節精緻而又充滿濃濃歷史感。
進門後的客堂間是傳統的中式佈局。堂間面積不大,卻極具威嚴、氣派感,可以說是整幢房子最核心最具靈魂的中心位置。
點燈、打字機、皮質沙發、暖水壺、雪茄、香菸,這些西式的用品作為一種文化走入到 上海 人的家庭裡,改變著他們固有的傳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