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翊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上海歷史文化之旅,我被大獎砸中了,張翊可,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周公館正式的名稱是:“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1946年5月,周恩來總理率代表團前往南京與國民黨進行談判,6月代表團決定在滬設立辦事處,但受到國民黨的制約,不能對外掛“中共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的牌子,因此在董必武的決定下對外使用“周公館”的別稱。
在1947年3月代表處人員撤離上海之前,周恩來4次來滬均住於此,並曾在此接待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與國民黨政府代表邵力子、吳鐵城及第三方面代表沈鈞儒、黃炎培等交換意見,還舉行過中外記者招待會。館內接待人員向林薇一行介紹道。
這是一幢建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初的西班牙式(也有說是法式的)花園樓房,原為法商的居所。洋房共有一底三層,整條思南路上也就只有周公館是四層。
館內嚴格控制接待的人數,在參觀的時候特別幽靜,偶爾聽到年代久遠的木質樓梯傳來清脆的“吱呀吱呀”聲。
盛夏裡深邃的綠色籠罩著一切,窗外是如此安詳寧靜。不曾想在幾十年前,面前的場景裡埋藏著多少暗湧,這裡的一切舉動都會落入敵人的眼中。革命先輩是冒著多大的風險,懷著多大的勇氣,坦然地與敵人做無聲的抗爭。
房間格局和佈置十分簡樸,還原了當時辦公、居住的真實場景。
舊址旁邊是紀念館的展廳,概括反映了1946年6月至1947年3月周恩來、董必武等先輩在上海領導“辦事處”積極宣傳中共堅持和平 、民主、堅持政協決議,廣泛開展愛國主義統一戰線的鬥爭史蹟。
這些都是歷史和政治文化痕跡,林薇帶著翊哥兒認真的聽著接待人員的介紹,這是一次難忘的學習體驗。
思南公館是市區裡唯一一處成片的花園洋房保護區。儲存下來的51棟老洋房,包括了獨立式、聯排式、外廊式的花園洋房,風格各異,化身成一座露天的建築博物館。每座洋房的背後都有屬於自己的歷史和故事,等待著大家一一探尋。
即便如今變成高階的商業街區,卻依然能感受到市區裡難得的寧靜與閒適。時光彷彿特別眷顧於此,歷史的沉澱在這發酵出文藝與浪漫。我們需要的是一份漫無目的遊走的閒適,才能與伸手觸控到流淌歲月的厚重,品味到上海的千面人生。
數年的侵蝕中,藤蔓沿著錯落的縫隙佔據了老式紅磚牆,每逢夏日交織成一張綠色的巨網,給這些建築都換上了一件全新的衣裳。
當然,怎麼能忘記外灘旁的歷史遺蹟呢。
1930年,地產巨鱷維多克·沙遜控制的地產公司買下外白渡橋北岸的地皮,斥資500萬銀元建造了這座豪華的酒店——百老匯大廈,這裡設有上海曾經最高的觀景餐廳,坐擁觀賞外灘景緻的最佳地理位置。解放後,這座洋氣的大樓更名為上海大廈。年近九旬的大樓,依舊是外灘上的一顆明珠。
上海大廈前的蘇州河畔煥然一新,正值魯冰花的花期,開得如驕陽般燦爛。
圓明園路、 北京東路和南蘇州路合圍的區域組成了外灘源。
和外灘的風格不同,這裡的建築主要以橘紅色為主調,自帶暖洋洋的buff。人們總喜歡流連在外灘的光怪陸離,卻不曾想這遠離核心區的建築群才是外灘建築的起源。
1848年, 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在外白渡橋旁的外灘33號興建,隨後各類非營利性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在附近興建起來。
在原英國駐滬總領事館的後面是新天安堂,只可惜這座教堂命途多舛,拆的拆,毀的毀,世博前夕重建了東側禮拜堂和尖塔。
和新天安堂並肩的是教會公寓建於1899年,混磚結構,新古典主義風格。
建於1904年前後由愛爾德洋行設計的圓明園公寓,是上海最早的英式公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