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大宋的勇氣和決心
楚廟寒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11章 大宋的勇氣和決心,趙宋之世:家父蘇東坡,楚廟寒鴉,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商量許久,兩人都沒有更好的辦法,只能先下旨,讓皇城司密切關注大理國內動向。
同時,安撫段氏的工作還是要做的。
趙煦親筆書信一封,差人秘密送給段正淳,直言大宋即將在北方用兵,暫無精力放在西南,希望他能多加忍耐。
眼下能做的,就只有這樣了。
希望段氏不要犯糊塗,在這個節骨眼上做出錯誤的選擇。
紹聖三年的春節,東京城還是一片熱鬧場面,戰爭的事離百姓還太遠,哪怕是聽到點風聲的,也覺得朝廷應該不會大動干戈,估計和前幾年收復青唐和進攻西夏差不多。
但在邊境,早已是劍拔弩張,根據河北傳回的訊息,遼國開始往涿州和易州增兵,雖然暫未開往宋遼邊境,可也表明了契丹人對党項人的支援之意。
西北的宋夏邊境就更不用說了,党項人本就在東線對大宋做好了防禦,在西線取得戰果後,更是加強了對橫山一帶和蘭州的巡查,確保不會被大宋偷襲老家。
大宋的西北五路雖然做足了準備,可朝廷旨意遲遲沒有下來,眾將心中也有些不耐。
種種訊息傳回東京後,朝中的反戰言論更是甚囂塵上。
畢竟沒有河西,日子也過得挺好的,支援下友善的回鶻人可以理解,但全力攻夏實在沒有必要。
朝中還在堅持的大臣,就只剩章惇和蘇過。
之前還有些想投機的,也在百官的一頓群嘲之後,暫時偃旗息鼓了。
蘇過已經放棄了在朝堂上說服大家,專注在趙煦身上下功夫。
只要皇帝堅持,邊將不慫,這事就還有機會。
當年神宗五路伐夏也是這麼幹的,可惜輸了,最終落淚朝堂,鬱鬱而終。
趙煦並不缺少他爹的這份勇氣,但一旦戰敗,後果可能比當年的伐夏之敗更嚴重,因為這回契丹人也牽扯其中了。
蘇過連日進宮為趙煦分析可能會出現的局面。
對於大宋而言,最差的情況,是在西北沒有攻下興慶府,在河北、河東與契丹人交戰不利。
但經過幾個月的加強部署後,河北、河東各州的軍械、糧草都已準備充分,也換上了經過戰事洗禮的武將任職,就算小有失利,也不至於被契丹人長驅直入。
西北這邊,如果拿不下興慶府,蘇過也有預案,可以讓隴右聯合回鶻人,攻打河西走廊另一側的沙州和瓜州,將党項人的領地從中打斷,再圖後計。
最好的情況,則是將西夏滅國,又將契丹人阻在國門之外。
風險自然是和收益並存的,尤其戰爭這種事,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現在這個局面,蘇過覺得至少能有六成的把握滅了西夏,八成的把握將西夏打成孤城。
趙煦聽了之後,靜坐了好久,嘆道:“當年先帝力排眾議,五路伐夏之時,不知有沒有想過會是後來那個結果。”
蘇過也愣了半晌,這才答道:“臣相信,先帝是沒有後悔的。”
趙煦笑了笑,說道:“是啊,若他什麼都不做,就不是我一直崇拜的爹爹了。”
蘇過聽他這麼說,苦笑道:“我也崇拜家父,可我們在政見上相差太多了,遠不如官家與先帝這般契合,紹聖紹述,實至名歸。”
被蘇過小小地激勵了一下,趙煦笑道:“無妨,接下來朕便幫卿解決這個問題。”
蘇過無奈地點點頭,他知道趙煦的意思,時間緊張,若是範純仁和蘇軾等人還是不願配合,那便只能退位讓賢了。
大宋君臣,常常如此,大臣們確實可以攔下皇帝的旨意,但皇帝也可以換掉這樣的大臣。
一旦皇帝表明立場,還怕沒人為了宰執之位跳出來嗎?之前一些大臣的觀望退縮,那是餌不夠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