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4章 吳起李廣霍去病之法,各有所用,舍弟諸葛亮,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哪一套呢?”
諸葛亮這段話,也算引出了漢朝人對於如何團結士兵的一段公案了。
早在漢武帝的時候,李廣就覺得跟士兵同甘共苦最有效果,
而霍去病卻覺得只要能帶大家打勝仗、賞罰分明,那麼將領還是奢靡些好。這樣下面的人才有奮鬥動力,知道“我要是立大功了,也能跟霍將軍一樣享受享受”。
此後三百年,漢朝的武將,對士氣的鼓舞思路不外乎這兩大類,只是細節上略有不同——
當然,能把這兩種思想中的任何一種,稍微學得像一點,就勉強能算個名將了。
比如桓靈時打羌人立下大功的段熲,就是典型的霍去病流,很能激發士兵的貪婪欲。
而絕大部分普通將領,是連其中任何一條都做不到的。
千萬別笑,比如張飛那種“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就是典型的連一條都沒做到。
當然張飛也能帶兵,並且逼著士兵為他而戰,但主要是靠高壓的鞭策。以後能不能改好,就要看他是否尊敬諸葛兄弟、是否虛心改過了。
諸葛亮跟著關羽學了這些日子,他覺得各種風格具體怎麼操作、都已經見識過了,只是沒想明白關羽選擇時的依據。
不過,他能問出這個問題,還是讓關羽頗為欣賞。
“哦?你居然已經看出來、我是在博採眾長,試圖兼得霍去病、李廣之法了?果然是飽學之士,這麼快就看出來了。大哥和益德,跟我一起用兵十三年了,他們也沒問過我這個問題。”
關羽感慨了一下,同時也有些得意,把自己的秘傳心得賣弄道:
“其實,這個道理也說不清楚,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但大致來說,有幾條模糊的原則。
根據我征戰十三年的經驗,李廣那種與士卒同甘苦的做法,在你帶領一支兵馬,想要保護本鄉本土的安寧、擊退來犯賊寇時,會比較好用。
因為只有將領與士卒同甘共苦,才容易激發士卒覺得‘這是我們共同要守護的東西,連將軍都在與我們一起吃苦,我們還有什麼好計較得失的’,激發出同仇敵愾之心。
但是,如果你是帶領一支軍隊遠征,去打擊異族,或者是‘春秋無義戰’,只想吞併別的諸侯,這時候同甘苦就沒用了。肯跟你遠征的,都是想建功立業的,這些士卒的貪婪之心,比保家衛土之兵,要強烈的多。
這種時候,你就可以學霍去病奢靡,並賞罰嚴明,讓他們知道功成名就後的顯耀,奮力作戰能得到多少。
同樣的道理,其實在項羽和高祖身上,也應驗過。太史公言項羽‘婦人之仁,卻不知封賞’,其實跟項羽的起家有很大關係。
高祖起兵,一開始是為了自保,後來是為了奪天下、得富貴。當然要重重封賞並肩作戰之人,否則那些鄉黨為何甘冒生死、遠涉千里去咸陽?
項羽則不然,他起兵是因為仇恨,甚至都沒想過得天下,只要滅秦。而保家、復仇之戰,是不計得失的。項羽哪怕不發軍餉,楚兵都會自發殺秦。婦人之仁、體恤士卒就夠用了。
當秦亡後,從復仇轉為爭天下,項羽卻沒扭轉過來,便漸漸眾叛親離。當年仇秦之部曲,並不仇漢。彭越、英布可以不要封賞自發殺秦,卻不會不要封賞自發殺漢。”
關羽這番話也談不上邏輯縝密,完全是一個帶兵十幾年的名將奇才,根據親身經歷、心得的總結。
劉備和他帶兵,也經歷過這麼幾個階段。當初在涿郡起兵討伐黃巾時,待遇條件也非常差,但袍澤們從來不抱怨,因為他們是在保衛家鄉。
後來劉備和關羽帶著鄉勇轉戰他處,很快就因為賞賜、前途跟不上,屢遭潰敗。關羽就是那時候開始,慢慢琢磨這個問題的。
他愛讀《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