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漢中王凌剿匪,上庸申氏談判
開府儀同三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9章 漢中王凌剿匪,上庸申氏談判,三國:我乃大漢忠臣馬超,開府儀同三司,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建安八年二月。
漢中郡太守、鎮西將軍王凌收到朝廷詔書,命他率兵剿匪。
在新年那場大朝會,天子最終採納了馬超的諫言!
朝廷不出兵干預關東的戰事!
袁紹和曹操仍然在青州、兗州兩地對峙。雙方主力對峙於漯陰,偏師對峙於白馬。
之前在河內與徐晃相持的高幹,已經率軍退回鄴城。河內太守徐晃乘勝追擊,收復河內全郡,徹底將袁紹勢力驅逐出境。
朝廷不出兵,則意味著馬超的“中興三策”將會落實!
第一策,民屯。
天子選用馬超推薦的光祿大夫杜畿,讓杜畿擔任典農中郎將,組織七萬漢中移民和兩萬返鄉流民在河南尹屯田。
馬超私下告訴杜畿,只要這件事辦好,馬超就能把杜畿推上司農卿的高位!
這步棋可謂是一舉兩得。
不僅可以壯大國力,還能擴大馬超在朝堂的影響力。
馬超想明白了,既然要做權臣,那就使勁培植黨羽!不管天子是信任他還是離不開他,他都要壯大自身實力,不能像韓信一樣被人收繳權力,最後為“兒女子”所殺。
春耕前的這段時間,典農中郎將杜畿忙得不可開交。朝廷也在調撥穀物、農具,並給流民們分配田產。
而第二策商貿,工作重心就落在王凌頭上!
王凌坐鎮漢中,漢中雖看似閉塞,但又同時連結關西、巴蜀、荊襄。
馬超想把漢中當做貿易樞紐,進出益州的商品都走漢中,從益州銷往荊州的蜀錦也可以走漢中漢水,不必轉道長安。
在馬超的設想中,將長安、漢中兩地作為樞紐,把荊州、益州、涼州串聯成貿易大三角,實現運力最大化,路途最短化,價格最最佳化!
眼下從西域到長安的路途都挺安全,羌胡雜戎都很順服,商隊基本不會有危險。
但漢中秦嶺、大巴山、漢水沿線,因為是新近歸附朝廷,所以匪患還比較嚴重,需要王凌派兵清剿。
王凌在漢中經營半年多,他厲兵秣馬,成立了一支七千人的新軍。
這支新軍裡有一隊特殊部隊,號為“板楯營”,有八百人。
板楯營是王凌招攬大巴山裡的板楯蠻,編成的部隊。王凌命板楯蠻首領杜濩為別部司馬,令其統領板楯蠻,並只屬於王凌指揮。
板楯蠻手長腳長,身體素質好,耐力極佳,尤其擅長山地行軍。
王凌曾測試過,每一個板楯蠻都能在一天之內,徒步翻越六十里山路!而且他們一點都不會累,彷彿腳下的大山只是平地!
從那時起,王凌終於明白馬超為何一定要他招攬板楯蠻。
這麼優秀的兵源,不編成軍隊豈不可惜!
對板楯營,王凌投注了心血。
從去年秋收開始算,王凌每週都會親自操練板楯營三次。同時給板楯營的待遇也好,板楯營的蠻兵不僅有餉錢拿,每日都會有肉吃,每週都有酒喝。
王凌也是崽賣爺田不心疼。
馬超平定漢中時,從張魯那繳獲了不少錢糧絹帛。這些東西馬超沒有全部帶走,特意給王凌留了一半,令其組建軍隊,隨時做好準備。
王凌把這些財富物盡其用,給予七千新軍優厚待遇,還給板楯營置辦極好的盔甲和武器。
新軍建成,但缺乏實戰經驗。
恰好朝廷下旨,讓王凌帶兵剿匪,打通益州、荊州商道。
王凌心血來潮地親自領兵出征,把政務都甩給自己的弟弟——王昶、王機二人。
王昶、王機在軍事上遠不及王凌出色,但他們治理地方的才能比王凌更出色,王凌相信兩個從弟能管理好漢中。
之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