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宋時忙又替父親謙虛了幾句,桓凌也說:“若非黃大人做主,追索那些大戶欠的錢糧,武平縣如今剛受過洪災,哪裡有銀子修得起河工?咱們要作詩文志此景象,就該從頭記下大人彈壓豪強、為百姓作主的善政,建碑亭於此,長記大人之德。”

田師爺欣然捧場:“不錯,方才是我想窄了,最該作文記錄的是我們大人與桓通判、宋縣令的德政!車裡便有紙筆,咱們何不就尋一處風景既佳,又能避風取暖的地方一同吟詩作文?”

黃大人雖說有些好名,但終究面皮薄,不肯狠誇自己,面色微紅,連連擺手:“咱們是出來遊賞景緻的,要寫修河記就寫修河記,不必記那些職分內的事——方才咱們看見的‘三下鄉’倒是新鮮有趣,可以作文記之。”

這揚名是要別人知道他的厚德,主動替他揚名才好,哪兒有自己帶著下屬和下屬的兒子寫文章誇自己的?

他不好意思看桓凌,便轉頭問宋時:“你是這武平的地主,這裡有什麼地方風景又好,又能歇腳的,帶我們去坐坐。”

城西就是靈洞山,還有什麼景緻更好的地方!

他便指著山說:“上面不遠便是前朝李忠定公所建的讀書堂,李公特為此堂賦詩曰:‘靈洞山清仙可訪,南巖古木佛同居。公餘問佛尋仙了,贏得工夫剩讀書’。雖然讀書堂廢棄已久,卻是敝縣有名的景緻之一,縣裡林泉社常在此處結社作詩,倒把讀書堂打掃得乾乾淨淨,門窗齊全,咱們帶著墊子便可進去休息。”

黃大人頷首道:“早聽說梁溪先生文武兼具、忠勇皆備,曾在開封一抗金兵,東渡時亦多有功績。只恨宋主昏聵,未肯用他,以至南北分裂,宋室竟偏安江南,不思北上……罷了,前朝之事不必多提,咱們到此,合該拜一拜這位大賢。”

他們便乘車上山,到讀書堂中少歇。

這裡已被人立了李綱牌位,只還沒塑像,堂上還擺了香爐、供品。他們沒帶香來,車裡卻有些鮮果、吃食,便擺在堂前供上,默祝了一回。

不知是在城外見了新鮮事,還是李宰相有靈,黃大人這回竟是思如泉湧,提筆便寫下了一篇稱讚武平縣不向朝廷要錢、不向百姓聚斂便能在縣外武溪清沙除淤,以減少洪災危險的《武平縣重修武溪記》。

這記裡倒沒怎麼提他自己的功績,只淡淡寫了一筆“宋令素愛百姓,至縣則治洪災、抑豪強,百姓為作《白毛仙姑傳》記其事”。

無獨有偶,田師爺的《觀武平縣三下鄉記》裡也帶了一筆《白毛仙姑傳》出場,誇的卻是他家大人:“曲詞何必事雕琢,但出自本心,便是第一等好詞。故‘高堂坐威儀凜凜’一句便足動人心,臺下鄉民,亦爭‘把官箴品’。”

誇得又低調又含蓄,沒聽過這曲子的,單看文中字句,根本不知道誇的是黃大人,但一旦這曲子傳唱出去,便人人都能知道‘高堂坐’一句前面是‘欽差來巡’。

能到武平縣巡視的欽差黃大人,還會有誰?

相比這兩位的低調,直接寫出“巡按御史黃公嘗之縣北,聞百姓苦豪強之音,密訪其罪,會令武平縣令宋同審”的宋時簡直太不含蓄了。

黃大人拎過他的文章連看了幾遍,怒其不爭地教育道:“這文章題作《修武溪記》,你看你五百餘字的文章裡才寫了幾個字的治溪?你看桓通判作的——”即便寫的都是實情,也不好寫得這麼明白,不然容易叫人說是吹捧之作。

桓凌寫的就含蓄多了,只一句“有豪強越訟於御史黃公前,公遂至縣巡按,月餘而豪強清,民心鹹平”。

宋時看著那三人低調謙謹的文章,縮回去深深地自然反省——怪他這些年沒寫過夸人的文章,一下筆就按著當初搞軟廣時那種正面誇、死命誇的風格上了。

不過……他要真寫得不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為你開啟時間的門

皎皎

公子極惡

淺如月

HP我的爸爸是伏地魔

吃瓜下

老攻失憶後人設崩了

念念有嶼

穿成農家老婦,我帶著兒孫去逃荒

暴富的喵喵

因果輪迴之第九世覺醒

菩提樹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