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9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得起這樣耗錢糧的大仗,還能這樣盡善盡美地安置邊民?
李閣老心中感嘆幾句,忽然想到——要是他沒去邊關,就在中樞,還照著在邊關那樣子用宋時主持個經濟園,又會做成什麼樣?是不是得比魏王那事事擬學的經濟園更好?是不是早已在薊鎮找出磷礦,將京畿諸省變成江南般的魚米之鄉了?
雖然三皇子是他親孫女婿,但跟周王比較,他還是覺得略差幾分。就連他家和商家見在朝中的子弟,他看著也沒有個比得上週王的舅兄,與他舅兄龍陽之交的宋三元的。
怎麼這樣的人物就都斷了袖,不能給他家做女婿呢?
雖說是不能與他家做親,這樣的人物也不該在邊關埋沒太久,只盼戰事早定,陛下能將人召回來吧。
午朝前三位閣老便將奏章送上,特特地將周王那本擺在最上,其上貼了抄記的要點。天子按部就班地開啟奏章,便看到了三位閣老抄記的要點,也看到了他們的批註。
一本請安摺子,附的幾張報紙,倒叫閣老們看出來了收虜部之心的用處。天子看著周王的請安摺子和報紙,又看著閣老們對他兩個兒子的讚語,滿心做君父的自豪,提起筆飽蘸硃砂,淋漓酣暢地寫了一道手諭。
將這報紙給暫居京中的虜酋,叫他們看看大鄭如何以德化為先,善待歸順的部族。若得這歸順的虜酋幫著他們說服更多部民來降,避免草原上生靈塗炭,也是兩全之事。
題罷手諭,又批了周王的摺子,字裡行間溫情脈脈,都是做父親的對兒子的思念之情。
批覆的摺子原路發回漢中,諭旨則下到中樞,經侍讀學士潤色,連同那幾張報紙一道發至禮部,由賓客司郎中帶給內附的蒙部王公,讓他們知道大鄭如何善待他們的部民。
這些人在京也有些時日了。
原本朝廷留下他們是有作人質之意,以防其帶著部民反亂,從背後掩殺北征軍。但如今他部中子民得二王拂照,過上了安樂日子。這些王公貴族哪怕再有反叛之心,也帶不走他們的馬匹、牛羊,只怕也帶不走原先部民了。
《春秋》雲,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等這些牧民學會漢話,做熟了漢人的工農業,不也就是朝廷子民了?到時候派他們做個說客,替朝廷招撫那些與達虜可汗不同心的部族,足可省卻許多廝殺。
到時候朝廷日盛,虜寇自敗……他這兩個孩子也可早些回京了。
作者有話要說: 塞上曲 戴叔倫
漢家旌旗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第258章
幾份印製精美的報紙擺到了草原歸降,新封的順義侯府上。
賓客司那位謝郎中才走, 他說話的餘韻卻彷彿還留在客舍中, 嫋嫋不絕。幾位說了幾十年蒙語的王公加在一起竟都沒一個漢人能說, 從他口中搶不到多少話頭,只能依著他的話唯唯應聲。
待他走後, 眾人才醒過神來,開始研究他留下的報紙。
報紙有兩份,一份是漢中寄來的原版, 一份是謝郎中請了鴻臚寺通事臨時趕出來的, 寫的是巴思八文。這一家父子都不通漢文, 但都是自幼學過蒙文的,拿著那份譯本各自看了幾遍, 又互相問著:“朝廷說的可是真的?我部子民當真能過上圖中這樣好的日子了?”
他們是新內附的部族, 投降也是眼看著鄰部被漢軍所滅, 不得已才舉部投降, 並不是國初那些有功於大鄭,被恩封為公侯的人。當初投降時, 那位齊王看著他們一家都是殺氣凜凜的, 後來又和被俘的諸部王公同入京師, 眼看著那些人被縛遊街, 一身狼狽, 最後梟首示眾……
當時他們父子也怕自己會有這般下場,更以為他們這一部會被邊軍做奴婢壯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