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9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譬如他向漢中借人才,建經濟園等事,原本是當地巡撫、佈政等民政官該做的,不必他們軍中費心。齊王竟能主動為之,還看出了宋三元派的經濟小組靠建房舍、興工業約束邊民身心之意,並令軍中配合,不過一月便將牧民轉化為大鄭安順的工匠、莊戶。
齊王這半年在軍中歷練得有韜略、識大局了。
周王酒醒之後,還惦記著弟弟送他草原小肥羊的情誼,便叫人研墨鋪紙,給父皇寫請安摺子。寫到半截兒恰好有新報紙送來,頭版頂上就用核桃大的字印著漢中府處士、漢中經濟學院優秀學生劉某支援邊關建設的大標題。
這報紙的撰稿人都是本地名家,文筆優美、感情真摯,比他誇得都到位。
周王翻看數頁,深深感受到了內附邊民對大鄭朝廷的感激和依賴,感受到了當地軍人與牧民之間的親熱和諧,更感受到了……
這些才子的文章寫得比他寫的好。
他有心摘抄些佳句,看看卻又放下筆,直接將那頁報紙抽了出來。
這些都是百姓肺腑之言,寫的也是高踞廟堂之上看不見的東西,只摘抄些錦繡詞章給他們兄弟臉上添彩倒是浪費了。實在該寄往宮中,叫父皇看看二弟的長進,也看看西北軍士、百姓對朝廷、對大軍北伐、對大鄭如今生活的說法。
順便也……看看些年他鎮撫西北,桓宋兩家外親幫著他做出的成就。
周王低調謙虛地寫完了摺子,又附上宋大人親擬標題,請名筆撰寫的報道,一併叫人快馬送往京師。
這種請安摺子各地官員一年都能發幾封,兩京十三省文官,十六都司、五個行都司的武官,加起來一年總能送上幾萬份。哪怕不是月初月末大夥兒集體請安的時節,中樞一天也要過幾份請安摺子。
可週王這份裡夾了幾張報紙,厚實的打眼,便夾在急遞鋪、通政司諸多外省的摺子裡,也是最打眼的一份。
宋時他爹在通政司做經歷,一眼便看到那份厚厚的摺子,拿過來細瞧,見是周王的,便放在一摞摺子最上頭,遞入中樞。
如今外官的摺子,除了軍中來的,第一重的便是周王的。三位閣老自然也先拆了他的信封,欲作摘抄,以便聖上看著省力。
卻不料這折,竟還夾著幾張民間報紙,寫的是些涼城安置邊民的情況。報紙是漢中編的,供稿的都是些本地才子、名家、山人、處士之類,文筆自然比不得京中館閣名士、廊署新人,可寄送報紙的是當今皇長子,籌辦報紙的是首輔和次輔的弟子……
有這層光環加身,最平實的簡訊彷彿都能看出大巧不工的深致。
張次輔捧著報紙細看,將謄抄周王摺子的差使讓給首輔,看得心滿意足了,才撂下報紙道:“周王殿下這摺子來得正好。軍中一向只報戰事,齊王殿下又是不好宣揚功勞的人,從這封摺子才能看出咱們大鄭對外不只有殺伐之威,更有王化之德。”
正好押入京裡的俘虜和來降的虜部王公都還在,也給他們看看這些,讓他們知道歸服大鄭比在虜部王公治下的日子能強上多少。
頭版上還有圖畫,雖是簡單的粗線條石版畫,可其上整齊排列的小樓,點染其間的牛羊,畫面中漢虜軍民並肩而立,含笑對視的畫面,可充分展現大鄭懷柔遠人的氣度了。
齊王有撫民之心,周王將邊關治得這般富庶,又養得出人才,兩位皇子都實堪誇獎。
三輔李勉嘆道:“漢中是這樣倒不出奇,可若連涼城這大邊之外的軍鎮也能建成這樣,可真叫人驚歎了。”
這些牛羊、工廠要是真的,說不得連這新建的小城都能繳起稅來了!這邊外的小小軍鎮尚能建成令牧民安居樂業、一心向化的善地,關內的富庶繁華自更可知了。
虧得周王去了邊關,不然如今朝廷哪裡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