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8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說咱們略陽縣的為難,請宋府尊多關照大人。”
那杜仲葉、果、細枝之類又不值錢,哪裡及得上宋知府這麼位賢能又有背景的上司的賞識?
宋知縣亦覺得有道理,懷著小心思往漢中回了一封信,備言自己安置山民的辛苦——當然回信時也不忘裝上一船不滿十年的杜仲樹皮和包著枯黃薄皮的杜仲子。
宋知府果然十分感動,回信時度著自己需要的杜仲數量補償了略陽縣一船米糧,又許他報銷樹苗錢,並將自己當初在福建山區搞生態種植、養殖相結合的經驗告訴了這位略陽知縣。
雖然樹種和間作的草本植物不同,但也有相當大的借鑑餘地。那些墾荒的百姓若是捨不得搬往他處,在山裡種藥材、養蚯蚓、養雞也不失一條安身之路。
宋知縣接到這些堪稱豐厚的回饋,心中又喜又憂:憂的是宋大人全沒有念在同姓的情份上提攜他的打算;喜的是得了他興農事的經驗,這可是京裡大人們都要來學的。
他將這番心事告訴了心腹師爺,鄭師爺眼珠微轉,卻朝他賀道:“恭喜東翁,這正是府尊大人提攜東翁的意思。”
府尊若非有意栽培,何須教他農事?只發一封書催逼他送上好杜仲,他們略陽縣敢不挑著好要材運去?
這是授人以漁,帶掣他們大人學做經濟,只消依著他的法子用心做,年底考績、三年考滿、京察大計自然都有個漂亮的成績。宋大人這杜仲膠若進上去得了貴人喜愛,他們略陽縣這供杜仲的也自有功勞。
“鄭先生說得有道理。”宋知縣摸著鬍鬚嘆道:“咱們宋府尊哪裡都好,唯一叫人可惜的,就是他明年便該三年考滿,離開漢中了。”
地方官三年一任,如宋知府這樣的政績,簡直獻上嘉禾就該直接返京了。雖說他自己的心意是追隨桓御史來此,可朝廷諸公、天下書生豈能沒有物議,叫這麼位賢臣隱於知府任上?
便不升任回京,也該在本省做一任參政了。
他悄悄給下頭各縣寫信,商討宋大人若真有升遷,最好調回京重入部院,他們該送什麼賀禮。
幾位知縣都盼著上司明年就能回京做一任實職官員,然而宋時自己倒還想多在地方留一任。
新泰二十八年,考滿之期到來前,他便直接寫信給老師、吏部張閣老,送上漢中土儀和一箱新制的帶分、秒針的鬧鐘賄賂老師,請他壓一壓自己的升遷。
從來只有人千方百計謀求升遷,他這請託真是開國以來聞所未聞。張閣老收著鬧鐘,看懂了分針、秒針的用法,比對著從前計時只精準到刻的計時法,著實新鮮了一陣,拿去與呂閣老分享,又與他商議宋時升遷之事。
弟子不想回京,也不想升任到省裡,只想和心上人雙宿雙飛怎麼辦?
弟子不光是他一個人的弟子,也不光是他弟子一個人不想離開漢中,呂首輔是桓凌的老師,總得負起一半兒責任來。
第222章
一個小小的漢中知府,原本不值得兩位閣老討論, 可這人偏是他們自己取中的門生, 或是自己取中門生的家眷, 做老師的也不得不擔待一二。
宮中首輔值房內,張閣老將得意門生的信遞給呂首輔, 重重嘆了口氣:“老夫主持了兩屆春闈,也曾主持江西秋試,門生遍及天下, 也只這個不肖的學生時時叫我費心了!”
這算什麼不肖。你這學生好歹是為個僉都御史到漢中做知府, 我的學生還曾為個童生到福建做通判呢。
呂閣老見多識廣, 只淡淡一笑,略過他看似報怨、實則炫耀之語, 答道:“少年人的心思自然跟咱們這些已在朝中歷練多年的不一樣, 不計較這幾年磋砣。”
不過宋時在外頭府裡並非磋砣歲月, 反而一年年的做出成績來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