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8章 完成備戰,國姓竊明,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始改用套箍式刺刀。
另外,法國人的前裝火槍,一直是把壓緊火藥的槍管通條,用釦環的式樣固定在槍管以下部位,每次裝火藥後壓緊,最後一下都要把通條重新從槍管下面的兩個固定小孔裡穿回去,下次裝填又要拔出來,比寶劍入鞘出鞘還麻煩,慌亂中還容易瞄不準捅到手。
朱樹人這邊,因為有更好的彈性鋼材,方以智直接設計了一個卡槽式的通條固定器,用完後直接往卡槽裡一卡,比小孔固定能多節約三四秒取放時間,也算加速了裝填。
總的來說,在新的大戰來臨前,大冶兵工廠總算是造出了一款水平全面介於沙勒維爾1728款與1763款效能之間的新式燧發槍,而其中用到的鋼材,甚至比法國1763年的還好,槍管通條等小結構最佳化也比沙勒維爾1763還好。
或許等這款新式武器大規模上戰場、經過實戰檢驗、總結經驗後,朱樹人軍也能造出所有方面都全面超越沙勒維爾1763款的步槍,那樣他的火槍兵就徹底達到了拿破崙戰爭開戰初期的科技水平了。
有了標準化的、劃時代的新式武器,自然也不能再用原來的鳥銃魯密銃斑鳩銃之類雜牌名了,朱樹人直接就把這種新式步槍取名為武昌造,當然在更多第一批被髮到新式步槍的將士們口中,他們更喜歡把這種武器稱為“國姓造”。
這些武器在研製的過程中,就有一邊小批次試產、測試效能、磨合使用戰術,所以從五月份朱樹人出兵南下之前,第一批就投產了。
當時產量很小,每個月才造一兩百根,邊造邊最佳化,到朱樹人八月份回來、安頓好部隊,已經生產了四個月左右,“武昌造”累計有了大約兩千杆的存量。
相比於朱樹人經營了三年的武昌府軍工產能,每月數百根的速度實在是算慢的,因為原來造魯密銃和改良鳥銃的時候,當地軍工廠已經能達到每月兩千以上的速度,今年按說該提速到月產三千,哪怕是生產後裝雙管槍,也能有每月一千多杆。
所以,按照這個潛力曲線繼續挖掘,朱樹人相信,此後大冶兵工廠很快就能達到新式武昌造月產一千以上的速度,明年甚至可以擴產到兩千。
如果算到崇禎十七年底,朱樹人大約能拿出五千杆武昌造,到明年也就是朱常汸繼位元年年底,武昌造總量能超過兩萬杆。
只要給他時間繼續種田,專注於南方富庶之地發展軍力,積蓄夠了力量就可以反推。
對於眼下的明朝政權來說,只要守住跟歷史上南宋一樣的防線,清人自己就會漸漸崩盤。
因為明末的北方財政一直是入不敷出的,哪怕沒有崇禎的搜刮,光靠連續天災和賊寇殺戮破壞,北方經濟都沒法自我維持。
歷史上,清朝要到順治八年之後,才算是在北方實現了收支平衡(不算北京城,北京城還是要靠南方財政輸送養活的,只是說除了京城以外,其他各省可以自己養自己)
就算如今崇禎死前掙扎少了一點,死得痛快了點,清人也不可能在順治五年、六年之前實現自給自足,他們唯一的希望是速速南下搶有餘糧的地區,搶不到就得自爆。
對朱樹人而言,頂住前幾波,後面敵人就會越來越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