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56章 豪格的孤注一擲,國姓竊明,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出於儘量在關內多殲滅清軍有生力量的考慮,
不把這些來去如風的真韃留到將來關外戰場再收拾、爭取能多殺一個就多殺一個。
張煌言在那日的軍議後,大致也是梳理出了一個新的作戰方略:他不得不在正面戰場選擇暫時持重相持,消耗豪格,同時等待一個更好的疲敵、圍殲的機會——
豪格的全部主力,不是已經被集結到了大名府和廣平府、東昌府交界地區了麼?清軍控制的山東其他地區,以及河北與山西交界的一些邊緣地帶,如今已經陷入了空虛。
而明軍除了正面負責黏住豪格的三十萬主力以外,還有東西陸路十五萬人,海路五萬人,可以迂迴包抄,他們慢慢佔地、蠶食豪格的兩翼,形成一個更有縱深的三面包圍圈,穩紮穩打,最終再尋求決戰,顯然可以比目前就莽上去,更容易取得殲滅性戰果。
當然,那日的軍議上,很多知兵的將領也都指出了一個問題:這種兩翼推進,爭取三面包圍態勢的做法,絕對不能急切——因為一旦採取這樣的措施,清軍就是內線作戰,二十五到三十萬人擰成一股鐵拳,在兵力排程上有優勢。
明軍左右兩翼一旦深入,被清軍逮住機會孤注一擲揪著其中一路明軍打,很容易就會崩盤陷入險境,尤其清軍的騎兵比例很高,行動迅速,這樣的風險就更大了。
三十年前,薩爾滸之戰,明軍不就是想要畢其功於一役、爭取圍殲更多清軍,所以使出了分兵四路包抄的打法麼,
最後被奴兒哈赤“任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集中優勢兵力打出了個時間差,把四路明軍先後擊破。
而四路明軍輸就輸在沒法協調通訊、同一時間抵達戰場,打成了添油戰術。
殷鑑不遠,薩爾滸慘敗給明朝文官留下的心理創傷烙印是不可磨滅的,張煌言當然也會謹小慎微拼命避免。
因此,他最終權衡後,找到的改良版新辦法,就是:分進合擊、爭取三面施壓包圍,也不是不可以,但兩翼的部隊推進,一定要非常小心,“結硬寨打呆仗”,每推進三十里就扎一個營!不能跟當年薩爾滸那樣,動輒就是明軍某一路輕裝急進,長途奔襲行軍。
如今明軍有絕對的攻堅和守寨優勢,步槍大炮火力部署之下,只要有工事可以依託,遇到敵人重兵來襲擊,哪怕清軍人數是明軍五倍甚至更多,明軍也能堅守住,然後送信求援。
所以,不給韃子逮住找明軍左右兩翼偏師野戰決戰、各個擊破的機會,就絕對不會出事。
要逼得豪格就算想野戰決戰,也只能找張煌言那三十萬主力決戰,不給他挑軟柿子捏的機會。
這個改良版的方案,最終得到了全部一線帶兵武將的支援,也就順利執行下去了。
當然,任何方案都不是萬全的,武將們都支援了,不代表就沒其他人反對。在軍議的最後階段,還是有一些負責後勤的文官向張煌言訴苦:
這樣的打法,註定會曠日持久,指望穩紮穩打機動到位,可能要到寒冬臘月時才能完成。而因為清軍的堅壁清野,明軍的籌糧是比較困難的,無法就地得到糧草。
如今就已經需要在延津至汲縣這段採用陸路車馬運輸,到汲縣才能用船走漳水。或者是選另一條路,在東明和濮陽之間陸路運輸。
這兩段陸路都有八十多里,加上兩次卸船裝車、卸車裝船的損耗,運糧民夫和碼頭工人人吃馬嚼就要多浪費很多糧食,一直相持對大明國力絕對是個巨大的損耗。
不過,張煌言在這點上,請示了身在後方開封的朱樹人,朱樹人表示,這是對偽清的滅國之戰,求穩能贏才是硬道理,錢糧靡費不用擔心。只要能勝利,能殲滅韃子主力,他不會限制張煌言的預算!
朱樹人還讓使者給張煌言帶了他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