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98章 江陰圍城,國姓竊明,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多鐸麾下的清軍,跟明軍拉扯數日後,最終還是成功把主力移師到了武進縣(也就是後世的常州市區),並且以武進縣為出擊基地,開始準備對江陰縣的全面總攻。
移師過程中的一切誘敵計策都沒有奏效,朱樹人壓根兒就不上當,也嚴格約束部將,不許哪怕曹變蛟這種暴烈的勐將出擊追敵。
而清軍在退兵過程中,也是又做出了一些出乎明軍意料的殘暴舉動。
比如當他們主力移到武進縣時,多鐸覺得留在後方鎮江丹徒縣的守軍後續容易被明軍分割包圍,就做出了放棄丹徒縣的決定,讓自己的軍隊只集中在武進、丹陽和金壇三個縣,這三地以品字形佈局,互為犄角,可以援護。
這一點只要看一下鎮江附近的地圖,也不難理解,因為鎮江一帶長江是往北拐的,丹徒恰好在這個最往北延伸的尖端上,跟另外三縣形成了一個伸出很遠的突出部。
當清軍需要從丹徒奪回金山寺、然後跟對岸揚州的瓜州渡聯絡時,這地方當然重要。
可清軍如果徹底放棄了打通這兒的長江水路,再固守這個凸出的半島,就很容易被明軍切割後關門打狗。
多鐸也不想白白放棄一部分手下,自然要收縮兵力。
而以清軍的殘暴,當多鐸是憤而不得不放棄時,又哪裡會給漢人留下人口物資?
無法離開的老弱病殘人口,幾乎是被多鐸全部屠盡。剩下的要麼是剃髮屈服、暫時從賊了。要麼是此前就私下裡武裝反抗、向大明佔領區突圍了。而糧食當然是能搜到的都帶走,全部充作清軍的軍糧。
最後,多鐸的部隊在棄城前還放了一把火,把丹徒縣能燒的儘量燒掉。明軍發現情況後,還唯恐有詐,確認清軍確實撤了,才趕來救火,拿回這座縣城。
但城內已經看不到活人,只拿回了座被殺遷一空的空城。
明軍將領們同仇敵愾,憤怒爆棚到了頂點,幾乎要控制不住。這邊的訊息傳回大明統治區,其他江南人民也是第一次有了完全的民族凝聚力,剃髮令帶來的同仇敵愾也愈發眾志成城了。
事情到了這一步,朱樹人也不得不離開南京城,帶兵親征,親臨前線督師,確保所有將領都不會衝動獨走,形勢才慢慢重歸掌控。
這很可能是對多鐸的最後一戰,朱樹人當然要親自收穫這份潑天巨功,建立他在南京朝廷的絕對威望。
而正牌兵部尚書史可法,則被朱樹人好說歹說,勸他留在南京城內統籌全域性兵備戰況,就別拘泥於一城一地的戰鬥了。這也是為了史可法好,讓將來的權力能更好的平穩過渡。
在朱樹人的權力結構設計中,史可法依然是忠義之臣,當然要重用,但史可法的定位永遠是一個後方的軍事統籌者,而朱樹人才會是未來的一線三軍統帥。
這個分工,就好像三軍統帥和國防部長,或者說古代天下兵馬大元帥和樞密使的分工,也確實契合了“兵部”的本來職權。
隋唐設立六部之初,兵部本來就是管軍隊建設和裝備後勤、補給籌措的,那些朝代都還保留了天下兵馬大元帥。是後來宋、明對武將的制衡越來越嚴厲,樞密院和兵部的職權才逐漸越來越細,最後不僅能直接掌管武將的升遷任命,甚至還要“微操前線”,這是宋明武備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然了,以後天下重新太平了,朱樹人還是要提防藩鎮割據、武將跋扈的,但他本人活著的這一代人沒必要,他可以終生扮演軍權獨攬者。至於以後,再想別的辦法。
這些都是後話,眼前最關鍵的還是戰場上的勝負,只要打贏了,後續一切都好說。
……
話分兩頭,明軍把清軍的佔領區逐步壓縮到三個縣之後,多鐸也終於在江陰城下,展開了第一輪的攻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