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7章 哪兒看著都原始,國姓竊明,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啊。早知道不用他額外種田擴產都能有這麼多老本,這兩年要是交給他,早就能起飛了。
當然賬肯定不能這麼算,沈樹人也就大致隨口一扯。
宋明德比較較真,也從旁解釋:“要打造兵器,不能用普通生熟鐵,這一千萬斤鐵,也就是給百姓打造農具、工具、鐵鍋為主。
湖廣地域廣大,江漢平原肥沃,一省之地就有一千多萬人,還沒算投獻和隱戶。每個百姓每年平均花一斤鐵打造農具工具,這一千萬斤就花完了。
兩百萬斤鋼,才是打造刀槍和其他重器的材料,打造過程中也會有損耗,全部鑄刀槍的話,總能出五十萬件吧,實際上沒有那麼多。
還有鎧甲是耗費鋼鐵的大戶,一件好幾十斤呢。重兵器耗的也多,十幾萬件重兵器就能把這些鋼材花完了。
左良玉坐鎮武昌那兩年,朝廷對地方的控制比如今還強些。左良玉雖形同軍閥,對地方民政的插手畢竟不如大人您現在這般如臂使指。他能從朝廷的手中欺瞞截獲一小半鋼鐵為他所用,就很不錯了。”
不得不說,宋明德這番話,最後幾句其實很沒情商,一看就是每天跟理工科打交道,在人情世故上荒疏了——他說左良玉對地方經濟的掌控不夠如臂使指,這不擺明了說明沈樹人現在的“軍閥”屬性,其實完全不比左良玉弱麼。
沈樹人聽完後,沉吟不語,稍微琢磨了一下,現在看來每年一千萬斤的鐵,是能滿足日常民生需要的。自己將來再增產,應該重點搞高階、優質的鋼材,而不是一味增加低質量生熟鐵的數量。
除非是將來有什麼大興土木、搞建設搞開發的需求,那才會有生熟鐵的大筆新增需求。
比如沈樹人之前就看過原南京戶部侍郎、現在已經去北京當戶部侍郎的張國維的《吳中水利筆記》,當時在蘇州修海塘,一次要損耗十幾萬斤鐵的工具。
大量的開採石料、伐木、修河道、整治溼地搞魚塘圩田,都會有巨大的鐵器磨損。這部分磨損,也算得上是政府工程中,僅次於人工口糧以外的最大開銷。
如果沈樹人將來能擴產這兒的生熟鐵產量,契合自己其他工程建設的需求,自籌鐵器工具,那麼至少能把政府工程的開支降低三分之一。
……
把這些都想明白、摸清楚後,沈樹人對於怎麼建設鋼鐵工業,也就大致有數了:生熟鐵的增產,以自己的工程需求為度,再額外稍微加點量,以惠及民生。
在資源優先的情況下,保證到這一層後,剩下的冶金採礦建設資源,都要往高階鋼材上傾斜。
第一天的視察,在搞清了這些梗概後,也就結束了。疲憊的沈樹人先回去歇了一晚,第二天再繼續。
傍晚時分,跟隨他來視察的大冶知縣劉民生,原本還想拍馬屁,請他回城住縣衙或者驛館,好生招待。
但沈樹人嫌麻煩,一來一去又要多騎馬跑六十里,浪費時間,就堅持住在鐵礦上,就住在管礦小吏的院子裡。
劉民生無奈,道臺大人都那麼平易近人、親民友善了,他一個知縣也不好單獨回城,於是一群隨員也只好都住在礦上。
眾人心中對沈樹人的看法,也又有了幾分潛移默化的變化,意識到這位鉅富出身的道臺是真的能吃苦。
次日一早,養足精神的沈樹人,用過跟普通礦工一樣標準的死麵火燒、喝了鹹菜粥,在宋明德的帶領下,總算第一次親自下了礦洞。
原本武昌地區多任地方官員,也有關心鐵山生產的,但親自下礦洞的還是幾乎沒有。
沈樹人還特地穿了一雙厚厚的麻繩草鞋,以防攀爬的時候打滑,宋明德也跟他一樣。其他陪同官員小吏卻是依然穿著官靴,一看就不是幹活的樣子。
在礦山裡大致攀爬巡視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