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30章 行百里者半九十,國姓竊明,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其中最著名的一個工程,就是歷史上前宋時期沒能成功、而後世近代南水北調時得以成功的“漢水北連”運河方案。
在南陽的方城埡口一帶,挖通了桐柏山餘脈的一塊區域,把漢水的支流白河和北方汝潁經過葉縣的一條支流連線起來。如此,作為長江支流的漢水的一部分支流水量,可以不往南流,而往北進入汝潁水系,稍微緩解一丁點河南地區的缺水。
更關鍵的是打通了一條內河水運通道,讓湖廣的物資直接水路北上河南被打通。讓湖廣和四川的物資從此北上可以少往東繞一千多里水路,長遠來看絕對能為國家的大範圍物資排程運輸節約巨大成本,是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活兒。
而這樣一項工程,就是從小康十七年到二十年,四年的時間裡,靠著幾十萬新增的想當徭役人口混口公糧吃的百姓,加上大明朝廷原本的攻城兵部隊,集中力量修出來的。期間還克服了方城埡口的膨脹土地質問題,硬生生多挖了很多土方量,把這活兒幹了。
諸如此類的例子,還遠遠不止一個,所以這四年裡,大明內部的運輸排程和道路條件,著實又浴火涅盤一樣升級了一大臺階,為後續往西北前線集中調運軍糧,降低了成本——
畢竟原本情況下,四川和湖廣的糧食要運到陝甘供西北軍打仗,也得先順著漢水、長江東下,到合肥才能轉入淮河、再利用大運河體系轉入黃河。(四川是不可能直接走陸路棧道翻越秦嶺的,那條路諸葛亮試過,損耗太大。走一萬里水運的成本都不如翻越秦嶺幾百裡的損耗大)
而現在,四川和湖廣的糧食,就能省掉從襄陽到合肥的這一千多里水路,一往一返加起來算兩倍,能省下兩千八百里水運航程,這可都是成本。
……
而除了這些交通基建設施的進步,大明這五年裡還在其他科教領域,取得了不少進展。
科技的發展,可是不會因為自然的災害而拖延的,科研自有其節奏,只要基礎經費夠,科學家閒著也是閒著,總要弄點東西。
而這五年裡,羅伯特.胡克雖然沒能把“瓦特蒸汽機”改良出來,那還差得太遠。可其他周邊小發明卻沒少搞——當然,是大明科學院和各大研究所、還有南大的諸多學者共同努力的結果,並不是胡克單打獨鬥的。
包括歷史上1735年才被英國人發明出來的航海鍾,如今終於被大明提前55年發明出來了,而且還一上來就同期進行了小型化實驗、用了標準化彈黃和標準化齒輪製造的擒縱裝置,讓“抗顛簸的航海鍾”,能夠在後續幾年內,就小型化成懷錶。
這玩意兒一出現,大明的航海事業肯定會進一步蓬勃發展,因為終於可以使用近代化的“精確確定經度航行法”了。
在沒有精確計時、不會被海浪顛簸導致快慢的航海鍾之前,人類航海是非法精確確認自己所處位置的經度的。這也就導致很多航行只能用緯度航行法,沿著一個緯度正東正西航行,以免偏航。
配合上經度航行法之後,海船能在海上航出更多直奔目的地的精確航線,平均算下來,能節約一到兩成的航行里程,也就能在原本基礎上再降低一兩成的航行時間和航行運輸成本。也能更方便地井噴式地理發現、更精確地測繪海岸線地圖。
除了航海鍾之外,作為胡克助理的安東尼.列文虎克,也毫不意外地在大明內務府的資金材料支援下,發明出了世界上第一臺顯微鏡,並且第一次觀測發現了細菌等微生物——
這事兒也沒什麼好奇怪的,因為世界上第一臺顯微鏡本來就是列文虎克發明的。只不過原本的歷史上他在荷蘭時沒那麼多人支援,要花自己的錢搞研究,就慢一些。現在到了大明,各種光學打磨耗材和光學玻璃基料隨便他用隨便他花,自然進展飛速迅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