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20章 科教不是分贓,需要實事求是,國姓竊明,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對、目前的制度設計,究竟原理如何、是否合理。
顧炎武深吸了一口氣,堅定地回答:“陛下,臣以為,王士禛所言,對太祖當年南北分榜的本意,大有誤解!太祖皇帝時,是曾出過南北桉,但當時分榜以安人心,並沒有錯。
只因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一篇文章好壞優劣,難以有公論。就算當時的主考都覺得取在前數十名的文章,確實優秀,也難以排除這數十篇文章的立意、政見與當時的執政、閱卷者暗合。而一旦某一派掌握了論政之權,釋經之權,從此盤根錯節形成學閥,也確實難以避免。
故而太祖之分南北榜,不應被視為給北人以好處,只是讓人可以分片取仕,各抒己見,不必拘泥於討好一派執政之見。如果當時南人執政,北人士子於文章中、人人都不迎合其政見,執政之南人亦非取不可。
但如今新科所試內容,乃是數理,對便是對,錯便是錯,判卷寬嚴絕無舞弊餘地。故而按分錄取,才更示天下以公允。否則某些省百三四十分方得錄取,另一些省百二十分便得錄取,天下人又會如何看待?”
朱慈煜摸了摸稀疏的鬍渣子,一想確實也有道理。之前文科科舉,最關鍵的一點是隻用排名次,不用打具體分數。所以南北榜各排個名次,別人也說不出不公平。
但現在是客觀題,榜單上每個人考了多少,都精確到分了,一個130分的人沒錄取,一個110分的卻錄取了,確實會衝擊到人的三觀。
畢竟他們還是明朝人,沒有穿越者,不知道後人是慢慢能理解這種各省分數線差一大截的情況的。在顧炎武眼裡,能明確分數的卷子,就該公事公辦,不該搞利益輸送。
朱慈煜覺得雙方都有點道理,一時讓群臣暢所欲言,評價一下得失曲直。大家眾說紛紜,一時也難以定論,朱慈煜只好宣佈散朝後改日再議。
……
散朝之後,朱慈煜回到文華殿,讓宦官去把他父王請來,還單獨請了張煌言、顧炎武等幾人,閉門議事。
自從朱慈煜南巡迴京後,親政的比例越來越高,朱樹人也不想太累,就把日常朝會完全丟給兒子了,他自己長期藉故不上朝。
畢竟大朝會上,面對百官,兒子就算給父親賜座,甚至允許側坐在陛階以上,那還是挺彆扭的。禮遇再高,不合朝廷法度,禮遇再低,又違父子孝道,既然如此,不如不上朝。
反正朱樹人這個不上朝,完全不代表不參政。他只是把繁文縟節禮儀性工作完全丟開了,日常小事也完全不管了。但大是大非的大政方針,依然有人上門請教,討論拍板。
朱慈煜也非常尊重前輩閣臣,每次請教父王時,如果同時請張煌言、史可法等人,也都會一併賜座,所有人都是坐著開閉門小會,還有宮女侍奉茶點。
大家坐定後,朱慈煜示意顧炎武把今日朝會上御史們反映的民情轉述了一下,請父王拿主意。
朱樹人仔細思慮了一下,也不客氣:“我以為,朝政不可朝令夕改。這南京大學,雖然採用了類似科考之法錄取,但畢竟不是科舉。
入學之人,也不代表就能做官,還得苦學數年、畢業透過考試。就算將來能做官,朝廷培養這些人才的本意,也不止是讓他們做官,還是要分出一部分去搞研究的。
既如此,自然要選出一心向學,願意搞研究之人。這又不是朝廷在籠絡人心、牢籠志士,科學研究要的是實事求是,目前之法,可以五年不改,甚至十年不改,對天下申明朝廷設定新科的本意和苦心即可。”
也就朱樹人這種地位,敢於私下裡當著皇帝說這種話,公然把舊式文科科舉說成是一種“權力分贓”。
反正四書五經讀出來的東西,對於治國沒什麼實際用途,只要給大家一個說法,讓大家把多餘的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