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38章 大結局,國姓竊明,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全國的大造鐵路程序中,至少死了幾十萬鐵路工人,多的時候一年要死兩三萬。
而朝廷一開始預估的鐵路盈利能力,顯然也有不少出入。很多鐵路造好後,配套的產業環境並沒有起來,一開始還是國防意義大於民間經濟意義。
很多投了大錢的民間資本,眼看著鐵路修成了,但回本收過路費收租金卻遙遙無期,不由怨聲載道。
朝廷當初還提出了“修鐵路者可以得到鐵路沿線一定寬度的土地,用於工商業開發”,但這些土地一開始的價值也顯然存疑。
最後,修鐵路過程中積累了太多的分配不均、經手人貪墨、規劃存在泡沫難以回本,尤其是西北東北的鐵路當時經濟價值不大主要是國防價值,等於是拿富商的錢在為國防填坑了……三十多年積攢的怨氣,讓民間爆發資本改良的呼聲越來越高。
朱和坦雖然讓國富民強了,但分配不公的問題,依然衝擊著大明。
到後來他自己都覺得形勢有些危急時,終於又想起了祖父當年臨終時、交代他的另一句遺言。
“如果將來大修鐵路,肯定是要激起各方反對的,有守舊者,有恨油水者,有恨投資泡沫者,朝廷一切都靠執政者規劃,出了大問題仇恨最終都會落到皇帝身上。
如果真到了那一步,可以想想英吉利國虛君實相,以相平息民憤的經驗,我大明已有天下三四百年,只要皇帝謙退,不至於被人反對到那一步。”
朱和坦思之再三,決定按照祖父的遺囑慢慢佈局。
他自己是不怕的,畢竟也是六十年之天子,積威甚重,無人敢質疑。
但也因為他活得太久,他幾個大兒子也沒他長壽,必須找最小的幼子繼位了,估計繼位時至少也是四十好幾了。他怕自己的小兒子將來鎮不住。
於是乎,在朱和坦八十歲那年,正式退位當太上皇前,他下令徹查了幾十年來的鐵路各桉,
最終發現好幾任戶部尚書、內務府總管,都是涉桉數千萬兩甚至更多,都是吃的鐵路、運河建設款項和經營款項。
這些被抓出來的傢伙,當然遭到了清算,也吸走了不少仇恨。
而朱和坦痛定思痛,終於決定以後的大明新君,只掌握軍權和外交權力,負責保衛國家和對外代表國家。
而內閣負責其他民政內政、工商建設財稅,立憲明確,皇帝以後就不管這些了。
但內閣必須給皇帝交足全國的軍費、軍糧、軍需,全國的武裝力量的軍餉和用度,還是由皇帝名義發放的,他們也只向皇帝效忠。
這也算是被一連串的鐵路桉倒逼著,走上了一條類似於普魯士和德意志霍亨左倫帝國的區域性君主立憲之路,或者說是“二元君主制”,大明皇帝的交權程度,還是遠遠要比英吉利國的君主要輕。
但這樣才符合歷史的本來趨勢,因為華夏畢竟是有長久的專權慣性的,皇帝要是連軍權都交出去,那根本不可能活得久,只會天下大亂。
能完全不過問民政和工商建設、讓內閣選賢治理,已經是大明的極限了。如果有確鑿證據這個內閣非常貪,還做不好事,那皇帝也能用內閣來平息民憤。
大明的權力結構,最終總算是靠著這一招,長久穩住了。
而大明提前主導了工業歌命之後,隨著技術的溢位,西方模彷者多多少少也會學到一些,並且加速全球的歷史程序。
到朱和坦晚年,大約是1750~1760年代了,歷史上西方這時候應該在打七年戰爭,但實際上西方早就已經完成了新一輪的洗牌。
這時候連米國都已經建國,擁有了英國在北美的十三州。
法國反而根本沒等到路易十六上位,他爺爺路易十五都沒撐過工業歌命輸出的浪潮,直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