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38章 大結局,國姓竊明,浙東匹夫,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帝留下的大運河沿線,用鐵路重新連了一遍,大大強化了南北整合,哪怕不把京城再遷回北京,以後也不用擔心北方不穩了。

因為有了鐵路之後,哪怕是百萬大軍,也可以在十天之內行軍排程貫穿南北。

唯一的遺憾是,當時修鐵路依然沒有能力架橋跨越黃淮,更不可能跨越長江,所以這條模彷大運河路線的鐵路,實際上是分成了四段的,火車開到長江黃河邊的時候,乘客和貨物還是得解除安裝坐船渡江渡河,然後再重新上車。

把連線南北兩京的主幹線打通後,協和四十五年之後的大明鐵路規劃,就更加尊重市場,尊重社會經濟本身的需求了,朝廷沒有過分干涉。

最終,從協和四十五年到六十年,大明又集結民間力量,修了北京到衛輝(衛輝位於開封的對岸,黃河北岸,因為鐵路沒法架橋過黃河)、開封到樊城、襄陽到漢口、漢口到長沙的第二條主幹線。

這條路大致相當於後世的平漢路、粵漢路,只是少掉了長沙以南到廣州的部分。

因為當時的大明基建力量,實在是無力從長沙再往南,翻越衡山、五嶺等群山去嶺南。

另外因為無法造橋跨越長江黃河漢水,鐵路比平漢粵漢還多分了兩段,一共有四段。衛輝到開封、襄陽到樊城、漢口到武昌,都得下車坐船渡江河。

而之所以在開封對岸選中了衛輝而不是懷慶府作為擺渡點,也是朝中大臣考慮到了朱和坦一脈,最初是從朱常淓潞王府一脈入繼大統的。潞王府的封地在衛輝,大臣要拍皇帝名義上祖宗的馬屁,就在規劃路線時微調了一下。

除此之外,從西安經洛陽經開封東行徐州的區域性支線,還有四川成都周邊自己的一條區域網環線,也都在當地士紳和民間財富的支撐下,在同一時期內修好了。

後來西安的鐵路進一步往西延伸到蘭州,確保了對西北的快速軍事排程。

而北京那條鐵路,也進一步沿遼西走廊去到沉陽,並且半道在錦州尋燕山平坦之處分叉,往正東北連通吉林和黑龍江,算是把東北滿人故地也徹底跟中原整合了起來。

東北西北都有了鐵路快速運兵到前線的能力後,大明的邊患也算是徹底緩解了,至少可以保百年太平。

到朱和坦晚年,全國一共擁有了五組大型鐵路幹線和環線\/支線,還在南京周邊修了一圈連通安徽、江西的短程鐵路。

陸運蓬勃發展的同時,水運的蒸汽船也蓬勃發展,大明從協和二十年開始試產蒸汽船,從最初十年的試驗期,到協和三十年後的大規模量產期。

最早的蒸汽機船隻能在京杭大運河裡開,噸位不過兩百噸。後來三十年間逐步發展到上千噸,材質也從木殼船進化到了鐵皮船,與鐵路一起進一步推動了大明的鋼鐵冶煉業蓬勃發展,數十年內鋼產量翻了何止十倍。

運河上也學會了如何修建現代船閘,而且是用蒸汽動力加液壓來驅動開關閘門的,基本上也達到了平行時空西方1850年前後的水平。

如此一來,老舊的京杭大運河就再也不需要分段讓碼頭工人裝卸擺渡、來解決運河各段水位落差的問題了,京杭大運河正式實現了一次性裝卸,從起運地裝貨後到目的地可以直接卸。

中間的臨清、淮安等碼頭裝卸城市的人口也進一步萎縮,再次擠出了數以十萬計的碼頭工人。不過好在當時鐵路建設也是如火如荼,所以“百萬漕工”直接搖身一變成了鐵路工人。

臨清、淮安雖然不是運河重鎮了,但卻轉變成了鐵路重鎮,鐵路貨物還是需要跨長江黃河淮河裝卸的。

不過,過於超前的鐵路修築,政府主導的強推,造成的民間資本的浪費濫用,以及技術驗證過程中的成本攤派不公,大明在幾十年的飛速發展中,也積累了不少的社會問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齊襄

塔蘭託

全職獵人:開局繫結一座監獄

絕世小趴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