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十三章 周太谷:太谷學派 以道補儒2,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依舊保持著非常小規模的講學,抗戰勝利後搬回蘇州不久後病逝。
在黃仲素講學期間,有一個人需要著重提一下,他叫張德廣,1915年正式入學歸群草堂,一直追隨黃葆年學習。黃葆年死後,張德廣感覺“先聖先賢遺著,未經輯訂者尚眾。抱殘守缺,久或湮沒”,於是開始四處奔赴,懇請同門一起蒐集這些遺著、資料,期間的艱辛不為外人所知。他甚至把家裡的地都賣了,親友們不理解,叫他張三瘋子。最後,張德廣於1933年冬天編抄完成了《歸群寶笈》253卷。1934年秋天完成了《歸群寶笈續編》63+1卷,整個太谷學派都應該記住他,沒有他的搶救,太谷學派的大部分遺著都會失傳了。
兩部書完成以後,張德廣就把它們鎖到保險櫃裡,除了同門弟子以外,外人想看一眼門都沒有。與張德廣不同的是,1933年,劉大紳和潘孝侯在天津合夥印刷《龍川先生詩鈔》《李氏遺書》,黃仲素等人聽說後立刻炸鍋了,聯名寫信怒斥劉大紳他們洩露太谷學派的天機,要求他們立刻把《李氏遺書》燒掉,還得把紙灰包好了沉到長江裡。《龍川先生詩鈔》就不必燒了,不過也得收繳回來,放到龍川祠堂裡儲存,不能在外面流傳。張德廣也是聯名寫信的人之一。
不久,劉大紳回信說,太谷學派遺書是因為黃崖教案不得不在門內秘傳,如今已經上報請求重新調查了,為什麼不公諸於眾,讓門內聖學發揚光大呢?雖然黃仲素還是頑固地認為這樣不行,多數門人已經不那麼堅持了。張德廣感覺劉大紳說得非常有道理,就私下裡和劉大紳往來通訊,後來還把自己編輯的成果抄了一份《歸群寶笈目錄》給劉大紳寄了過去。
從周太谷開始講學,有過大成教、泰州教、黃崖教、太谷教等很多種叫法,並沒有太谷學派一說。1927年,鍾泰的學生盧冀野在《東方雜誌》上發表《太谷學派沿革及其思想》,這是第一次出現太谷學派一詞。1957年,劉大紳之子劉蕙孫教授根據《歸群寶笈目錄》和家傳文獻,發表了《太谷學派的遺書》一文,首次公開了太谷學派的遺書目錄,學術辦對太谷學派才有了初步瞭解。
透過上面所述,道友們對太谷學派應該有了大概的瞭解,它雖然規模不太大,但是三教九流,“官商市儈僧尼道俗”全都有,成員構成比較複雜,門內也不乏官紳,更重要的是太過神秘了,所以在特殊時期、特殊環境下引起官府的注意也就不奇怪了。
太谷學派的著作非常多,至少有一百種,周太谷死後,弟子汪全泰等人曾經整理過一次,然後送到了張積中那裡。張積中又把《古三經或問》和他保留的一些遺著新增進去,整理成了《周氏遺書》,南北二宗就用它來作為內部的講學用的稿子。因為不能外傳,這些稿子都是在學派內部傳抄的,所以都是手稿或手抄本,並沒有印刷件。
黃崖教匪案事發後,張積中手中的《周氏遺書》(北本)沒能儲存下來,李光炘怕師傅的遺著再發生意外,雞蛋放在多個筐裡才安全嘛,於是就把他手中的南本抄寫了十二份,自己家儲存原版,其他的分別交給了可靠的弟子,叮囑他們好生收藏起來。劉鶚也收藏了一份,因為門內都稱這是一部聖經,所以劉鶚專門請巧匠做了一個楠木小箱,配了一把小金鎖。據看過的人說,這個小箱子有把手,有抽門,裡面設計了十個小抽屜,各放一本書。這套書的裝幀也極為考究,黃綾子的書面,恭楷抄寫。這十本書分別是:
第一本:圖原、書原、九疇、易圖說、易圖說傳、卦序、易傳上經;
第二本:易傳下經、卦說、諸弟子跋;
第三本:道原、道由路也說、太谷十一經或問、諸弟子注;
第四至第十本:太谷傳經。
當然了,太谷學派的門人弟子稱之為聖經,和西方人的聖經沒有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