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十九章 小結第五,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明清兩朝,道教開始衰頹,特別是明清易鼎之後,由於順治崇佛,康熙尊儒,道教失去了統治階級的扶持。隨著西方文化的流入和新文化運動的興起,道教自身在義理方面又無所發展,最終的結果也就只有衰落了。

可能有的道友會說了,正統道教衰落,不是還有民間道教嘛。雖然民間依舊有很多人信奉道教,但也僅限於煉丹、求神、驅鬼之類了。其實帶著一點個人情緒來說,不只道教,在滿清統治下,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很多方面基本上都是停滯不前甚至倒退的。

道教的衰落,雖然是大勢,但是也是有很多值得再總結幾句的地方。

首先是正統道教,正一和全真,當然還包括武當。

正一道之所以千年傳承不絕,最最重要的是龍虎山有傳度授籙的權力。傳到明、清時,龍虎山的授籙方式都是參照53代天師張洪任寫的那本《天壇玉格》。其實流程如何並不是重點,重點是隻要經過了張天師的認證,就可以得到國家的承認。這說明國家對龍虎山的重視和信任,千百年來一直如此,這是龍虎山聲望和經濟收入的最大保障。但是這種近似於壟斷的買賣卻因為乾隆四年(1739年)皇帝一聲令下結束了:“嗣後真人差委法員往各省開壇傳度,一概永行禁止。如有法員潛往各省考選道士、受籙傳徒者,一經發覺,將法員治罪,該真人一併論處。”

招生髮證的財路沒有了,龍虎山的日子也就不好過了。您說什麼?偷偷招生,那要是被發現了張天師也得關小黑屋,那還是輕的呢。

正一道的衰落,山上的弟子數量銳減,基數小了,人才也就少了,出現高道的機率自然也就降低了。江湖嘛,沒有高手的門派自然就沒有地位,沒有地位誰還給你奉上香火錢?為了生存,張天師只好放下尊嚴,以前都恥於接的捉鬼、紅白喜事的單子也要接了,為了肚子,面子真不算什麼。不為五斗米折腰,那是文人清高。

辛亥革命後,江西都督府取消了龍虎山的天師稱號,也就是說龍虎山張家已經沒有了官方關係和背景了。袁世凱稱帝后曾恢復了龍虎山的天師稱號,並且重新發了一塊正一真人大印,不過這傢伙都沒風光幾天,他的那道聖旨張家也不會好意思拿來說事兒。

當然了,張家自己還依舊傳承著天師的位子,民間也有不少人承認。1912年,傳教士李提摩太和梅殿華等在上海籌建世界宗教會,給62代天師張元旭送去了份邀請函。6月,張元旭應邀來到上海參會,就是這次會議決定在北京、上海成立“中央道教總會”和“中華民國道教總會”。之所以要分成兩個組織,因為北方全真和南方正一這種觀念還存在,大家也曾經嘗試整合道教,抱團取暖,可惜一沒官方支援,二無扛鼎的人物響應,然後也就沒有然後了。

1925年,張元旭在失望中羽化在上海,兒子張恩溥接任63代天師。1928年,《神祠存廢標準》公佈,大量道觀被毀,有的變成了學校,有的變成了機關、軍營,道教受到全面重創,龍虎山同樣受到重大損失,令張恩溥五內俱焚。抗戰期間,張恩溥頻繁往來於上海權貴之間,為重振道教努力。比如在1945年,他在蘇州、無錫兩地為抗日陣亡將士舉行和平大醮,還經常搞些義賣法物、賑災捐款、祈禱世界和平的法事活動,可惜大勢如此,迴天無力。

正一道如此了,全真教如何呢?北方白雲觀處境就好得多了,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嘛,誰不知道首都好啊。龍門派自己也爭氣,從王常月開始嚴持戒律,龍門派不但在北方呈現出中興態勢,甚至在江南也開啟了局面。

由於地理位置的天然優勢,偶爾也有皇族、太監等人去白雲觀裡面坐坐、散心也好、上香也好,雙方和平共處,關係一直不錯。清政府對全真教放心,為龍門派在西北、南方的傳播創造了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緋色豪門:高冷總裁私寵妻

雲過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