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七章 張三丰說:願拈丹訣盡傳之,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最終使張三丰下定決心外出求仙問道的是一個姓邱的道士。
某一天,一個自稱姓邱的道士敲門來訪,二人相見如故,兩碟小菜一壺濁酒,談些玄理,聊些仙道。等到邱道士辭別以後,張三丰遠眺遠方的群山站了好久。
有關這位邱道士,有學者說是邱處機,當然這些人連邱處機和張三丰這二位是哪年生的哪年死的都不屑於看看的,可能只知道一個邱處機姓邱才張嘴就說吧。人家邱處機1227年就羽化了,就算張三丰哪年生的還沒有定論,這二位也不怎麼可能見面,何況幾十年以後這二位又一次相遇呢,除非是仙俠世界裡面了。
張三丰具體是哪一年離開家鄉的沒有準確記載,不過他在這期間寫過不少詩,從裡面可以推測出他的行蹤和經歷,時間有三十幾年,地方嘛,可以說是天南海北好多地方,“北燕趙,東齊魯,南韓魏,往來名山古剎”。比如其中有一首《三十二歲北遊》的詩是這麼說的:
幽冀重來感慨忘,
烏紗改作道人裝。
明朝佩劍攜琴去,
卻上西山望太行。
算下來,張三丰18歲入仕,二十多歲丁憂回家,守制按27個月算,所以他出去雲遊時最多也就是三十。這三十多年游下來,運氣非常不好,也可能是機緣未到,總之是一直沒什麼際遇,同樣可以從他的詩作中得到印證。
比如張三丰游到廬山時說“四十八歲空銷磨,人生壽命能幾何”,顯然二十來年還沒有機遇吧。
接著他來到河東時又說“三年步履遍河東……海嶽幾時逢道侶,塵寰何處訪仙翁?”詩中可以看得出來,還是沒收穫。
期間張三丰也因為多年尋仙不遇免不了也會有時灰心喪氣,比如他說“不如覓個安閒地,了了忘忘養寸衷。”當然,這種消極的時候並不多。
接著張三丰來到了中州,頗有感慨,自然少不了吟詩,便來了一句“中州南北遍尋真,到處高歌弔古文。”
當他來到嵩山的時候,估計此時的心態也調整得不錯了,AAAAA級景區嘛,風景的確不錯,多少煩惱也能忘掉,所以來了一句“不遇真仙亦快活,留將鴻爪記嵩山。”
雖然沒有遇到仙緣,張三丰這三十多年的經歷還是相當豐富的,同樣是透過他的詩看出來的,就不一一列舉了。總體上看,他的向道之心雖有小波折,但卻一直堅持不懈地追索著。
當張三丰已經六十多歲時,他已經走遍了大江南北,踏遍了無數名山大川,一直沒有仙緣,向道之心卻彌堅,於是他深邃的雙眼看向了傳說中的秦隴,也把希望更多地投向了那裡。
出發前,張三丰用詩表達自己的志向:
胸中五嶽待全探,
泰岱恆嵩已過三。
今日更登西華去,
白雲開處望終南。
心說,我都走了三十多年,訪道的事先不說,就連五嶽名山都沒有見識全呢,很沒面子,下一站華山走起。
來到了秦隴之地,張三丰首先造訪了華山陳摶高臥之處。可能真的和陳摶老祖有緣,延佑元年(1314年),張三丰在終南山裡終於遇到了陳摶的弟子火龍真人,如願得到了他的真傳。
有了這次機緣,學到了正宗的道門心法,張三丰先是給自己起了個玄素的法名,後來又改成了玄化。前面說過,張三丰是經常改名字的,這兩個名字也沒用多久,想著兩個名字都有玄字,便又改成了玄玄子。
山中無歲月,轉眼跟隨火龍真人潛修了四年,雖有進步,但是張三丰總感覺大道觸手可及但是卻始終無從下手,一直抓不住,抓啊抓地總也沒感覺自然就很苦惱,老淚就有點止不住了。
當然這並不丟人,可是恰好被火龍真人看到了,一問之下張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