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七章 雲南長春教派的創立上,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越來越大。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時,朱元璋聽說了劉淵然的大名,便派人把他從南昌召進京。一番接見下來,二人激情四射,相互表示非常認可,老朱當即賜劉淵然為“高道”,並且在朝天宮西側新建了一座西山道院供他居住,允許他在南京收徒傳道。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初一,朱元璋視察朝天宮,特意來到西山道院看望劉淵然。劉淵然藉機向老朱表達了想要出去發展的想法。老朱對他還真的不錯,第二天就派人送來了手詔,同意他出去四處轉轉,順便尋真傳道,當然希望他能早去早回。
接到手詔後,劉淵然相當高興,於是收拾行囊後飄然離開了南京。不過愉快地旅行才剛開始,還沒走出多遠呢,京中傳來朱元璋駕崩的訊息。接下來的歷史道友們都知道了,孫子建文帝立刻上崗,面對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老朱的後事,自然需要大量和尚道士,於是第一時間就派人去找劉淵然。所幸劉道長剛走出不遠,否則鑽進哪個山溝裡,派幾個萬人隊都不容易找回來了。劉淵然回來後,主持金籙大醮,事情都忙完以後,自然就是升官了,出任道錄司右正一,不過再想隨便出去玩是不容易了。
皇帝換得勤,轉眼到了永樂元年(1403年),為了自己根據地的發展,朱棣派人把劉淵然送到了北京,是希望憑藉劉淵然在道教界的崇高地位把北方的道教盤活。
初期,劉淵然的事業非常紅火,朱棣也非常滿意,永樂三年,升劉淵然為道錄司左正一,永樂五年又一次建金籙大醮,表示對他相當看重。可惜好景不長,永樂六年,劉淵然被貶到了龍虎山,當年冬天又被髮配到了雲南。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具體原因不詳,有人說是因為劉淵然脾氣性格不太好,得罪了不少權貴,還有人猜測是暗中接受了朱棣的暗訪建文帝的任務,不然為什麼跑雲南去了。反正是金子放到哪都會發光的,劉淵然到了昆明以後,一心投入道教事業發展中,先後在真武祠、長春觀、龍泉道院傳道,收了大量弟子,“殆百餘人”,一派紮根邊疆搞建設的架勢。
在雲南站穩腳以後,四處也搞了不少資金,劉淵然決定重修真武祠,具體的工作便安排得意弟子蔣日和主持。另外,還把真武祠對面的岷王宮改建成為長春觀,在五老峰下修了一座龍泉道院。期間,只要周圍發生什麼災害,劉淵然必定會親自或安排弟子們去做公益,而且還憑藉高深的醫術、道法結交權貴,所以在西南地區影響力越來越大。
永樂十九年(1421年),萬事俱備,時機成熟,劉淵然在昆明正式開宗立派。為了紀念丘處機,劉淵然把自己的門派稱為“長春派”,同時確定了“日道大宏,玄宗顯妙,真崇元和,永勝正教,紹述仙蹤”二十字的門派道譜。
1424年,只上了一年班的仁宗皇帝把劉淵然從雲南召回了北京,加封他“沖虛至道玄妙無為光範演教長春真人”,二品印,前面講到過,這個級別已經和張天師平級了。轉過年正月初四,仁宗又給他的封號加了“莊靜普濟”四字,於是成了“沖虛至道玄妙無為光範演教莊靜普濟長春真人”。
據江湖傳言,從此以後,劉淵然穿的是名牌奢侈品,吃的是特供無公害的食品,“崇獎之榮,玄教罕比”。藉著皇恩正隆,劉淵然奏請皇帝把昆明的真武祠改為真慶觀,原來的龍泉道院改為龍泉觀,請皇帝“立雲南、大理、金齒三地道紀司,以植其教”。
康熙年間,雲南長春觀改為文廟,同時對龍泉觀進行擴建,把長春觀中的道士全部遷到新的龍泉觀中,從此龍泉觀便成了長春派的大本營。真慶觀經明清兩次擴建,多次修葺,一直香火旺盛。2003年全面恢復保護工作後,宏偉、肅穆的道教建築群被納入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名單。
宣德初(1426年前後),劉淵然達到了職業的巔峰,這一年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