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九章 張三丰說:道不遠人,人遠道,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三豐同時告訴了修道者一個核心思想,就是“道不遠人,人遠道”。

其實類似的思想儒家也有,在《中庸》中有“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的說法。在道教界也不是張三丰最早這麼說的,鍾、呂就曾明確提出過這一思想。在當今的所謂末法時代,這一思想同樣被修道界所認可,比如南懷瑾說過:“道不遠人,而人自遠道矣”。

總之,圍繞著這一中心,張三丰說大道是公平的,誰都可以修煉,誰都有權去追求,根本不需要排隊,也不需要走後門、跑關係。但是,每個人的資質、條件是不同的,對道的理解也就有所不同,有的人能夠堅持不懈,有的人則知難而退,所以最終的結果自然就會各不相同。成功的人得道,失敗的人則會抱怨天道不公,而影響修道成敗的一個主要因素,就是對道是什麼還沒有形成一個非常清晰的認識,從而直接影響到後續修行的過程和結果。

當然了,道理這麼一講是很好理解了,但是什麼也放下不也照樣一事無成,就算告訴你修煉的功法,什麼抱元守一、致虛極、守靜篤等等,也不可能修成大道。所以,理解了道的本質後,還要知道怎麼去做,然後再去修煉肯定要比懵懵懂懂地去修煉強很多。

大道既然是公正的,“道不遠人”,那麼為什麼有的人會遠道?張三丰認為本質是多數人在入門階段做不到凝神靜心。這一步是最簡單的,也是最難的,既考驗一個人的資質,又考驗一個人的心性。

坐幾個月也沒有一點進境,原因是坐那就睡著了,要不就想家想老婆,總之就是向道之心不堅,如果不能心輕於事,心淡於事,談什麼存神,坐在那睡不著才怪呢。

“修心者,存心也,煉性者,養性也。存心者,堅固城廓不使房屋倒塌,即築基也。養性者,澆培鄲鄂各使內藥成全,即煉己也。心朗朗,性安安,情慾不幹,無思無慮。心與性內外坦然,不煩不惱,此修心煉性之效,即內礬也。”

另外就是有些人太過急功近利,總想著快點修煉出本事去撩妹,去賺錢,或者為了治病,這些都可以用功名來代表,“功名多出於意外,不可存利祿之心。孔子曰:學也,祿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修煉的效果是自然出現的,是一個逐漸的過程,絕對不能急於求成,“必須心靜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

正是因為很多人不明白這些道理,看不懂道書,聽不懂師傅的課,當然更多的情況是根本沒有師傅,所以自己學習怎麼也理解不了,於是才會灰心而放棄修道的。

對道有了簡單的認識以後,有了追求心志以後,接下來就要明白這個道怎麼才能追求到手。張三丰給了四個字:窮理、儘性。感覺還是挺深奧的樣子,比起追求女朋友難多了。

何謂窮理?不用糾結名詞解釋,你只需要“讀真函,訪真訣,觀造化,參河洛”,這就是在窮理。

何謂儘性?“趁清閒而保氣,守精神以築基”,“性者內也,命在外也。以內接外,合而為一,則大道成矣。”

所以,不用理會概念,只要先按照上面說的功夫去做,“一面窮理,一面儘性,乃有不壞之形軀,以圖不死之妙藥。”

前面一直在講性命雙修,張三丰在這裡還引入了儒家的理和性的概念。易經裡講“窮理、儘性,以至於命”,有了儒學的基礎,再理解道家的內丹會更容易。

理論講完以後,張三丰說內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積精累氣為初候,開關展竅為中候,築基煉己為三候。下手於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慾,先閉外三寶,養其內三寶而已。”具體這些功夫,後面再講。

張三丰百多歲時才開始收徒傳道,為什麼?因為他對自己幾十年的求道經歷體會太深,道難求,前人的丹經實在是太晦澀難懂,沒有明師指點基本上就沒戲。道友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贅婿武神

愛吃紙包牛肉的趙靈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