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一章 大道教主 下,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道教的掌教在內部是稱為祖師的,後任掌教依次是二祖陳師正,三祖張信真,四祖毛希琮。三祖張信真掌教時期,弟子邢希德在平谷縣修建了延祥觀,舉師趙希元在奉先縣(北京房山)修建靈泉庵,說明大道教已經從河北山東一帶開始向北部發展了。四祖毛希琮掌教時間大約是在1218-1223年,而這時金已經從中都遷都到了開封,當時稱為南京。

從有限的史料中,大體可以推斷那一時期的大道教的活動主要還是河北山東一帶,並沒有過多向外擴張。那段時間正是金元更替時期,河北、山東一帶正是金人和蒙古人的主戰場,大道教的發展不受影響是不可能的。

到了五祖酈希成的時候,已經是金國滅亡以後了,大道教得到了元朝皇帝的認可,重新公開傳播,不久後就派出了舉師盧德清去了河南傳教,開始了向南的擴張。

不過在五祖時期,大道教卻鬧了分家,分成了由李希安主持的玉虛宮和酈希成主持的天寶宮兩撥人,至於為什麼分裂,原因不詳。如果大膽猜測的話,可能是這麼回事,四祖毛希琮有兩大弟子,分別是李希安和酈希成,有道友可能會說,這三位都是“希”這字輩,會不會是師兄弟關係?這個嘛,也不是不可能。總之,李希安當時是住在玉虛觀,當時規模還不大,所以還不是玉虛宮,1227年和1228年兩年,玉虛觀進行了兩次修葺,以後逐漸升級成了玉虛宮。而酈希成則是居住在天寶宮的。師兄弟兩個勢力不相上下,憲宗蒙哥和世祖忽必烈在元初時都採取了兩邊都扶植的政策,上位者都喜歡玩平衡嘛,勢均力敵比一枝獨秀強多了,所以大道教就分裂了。如果再大膽猜測的話,裡面是不是還有師兄弟二人迫於蒙元的壓力故意而為之的就不好說了。

《至元辯偽錄》卷六記載,至元二十一年,即1284年的《焚燬偽道藏經碑》中記載,至元十八年時,佛道第二次辯論,道教一方有大道教掌教李德和、杜福春兩人,李德和是大道教天寶宮的七祖,杜福春很可能就是玉虛宮一脈的七祖。而史料能考證出玉虛宮一派傳了三代,五祖李希安,六祖劉有明,其後是否還有其他掌教暫時不明,所以杜福春暫定為第七祖。

天寶宮一脈的五祖酈希成(誠)和皇帝關係不錯,也是他把大道教發展到了河南一帶並向全國擴張的,所以為了證明自己才是正統,酈希成就找到當時的皇帝元憲宗,說您看哪,玉虛宮那幫人天天鬧分裂,搞獨立,讓外人知道了不一定腦補些什麼出來呢。我也不想給皇帝添麻煩,就想請求您同意我們把教名改一下。皇帝一聽不是來要錢要槍的,改個名字那算什麼事,於是就問你想改成什麼名啊。

酈希成就說:“我們是真正的、正牌的大道教,所以就改成真大道教,他們自然就是假大道教了。”

於是在1254年,憲宗“特降璽書,賜名真大道”,從此大道教正式改名為真大道教,這件事也成為大道教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的節點。

此後,天寶宮一脈便一枝獨秀了,傳六祖孫德福,七祖李德和,八祖嶽德文。

到第八祖嶽德文時,真大道結束了分裂狀態,二宮又合二為一,真大道也更加興盛。據《崇應廣化真人嶽公碑》記載,此時的大道教進入了全盛時期,“西出關隴至於蜀,東望齊魯至海濱,南極江淮之表”,如果不是再向南就出國到了南宋,估計一直會傳到嶺南了。

但是意外總是在不經意時發生,原本形勢一片大好的真大道應該騰飛了,但本應接班成為第九祖的張清志卻在給八祖辦完喪事後不辭而別,據說是跑華山隱居去了。國不可一日無君,教也不可一日無主,於是在接下來的五年間,先後有三位掌教犧牲在工作崗位上,這可不是什麼好兆頭啊。

這三位掌教中,可以考證出第九祖是一位姓趙的真人,名字不清楚,但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唐遊記

指點江山

火影:我五條悟最強

不吃香菜就吃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