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十五章 道教界也有詩仙 下,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越來越重,這就導致了一大批和尚妒火中燒,看著這個老道士咋就這麼不順眼呢。著名的高力士也是位忠實的佛教信徒,於是和尚們就透過高力士不時地在李隆基耳朵邊上說他的壞話。關於這段歷史的影視劇很多,估計一般人都很熟悉,當時李林甫和楊國忠把持朝政,弄得有點亂,道門高人吳先生知道天下將亂,這也符合陽極陰生、陰極陽生、否極泰來、由盛轉衰的自然規律,主要是在首都圈裡被人盯著總想害自己的感覺太不好了,吳筠就才多次向皇帝提出下崗回家,“您就讓我回去吧,家裡雞、鴨都沒人喂,院子裡草都比門高了,再說,我在您的那群大儒臣子堆裡也沒什麼意思,和他們道不同,沒有共同語言啊。”
李隆基自然捨不得放他回去,心說我還沒學到長生的仙術呢,你走了我怎麼辦?於是說:“您老人家就安心在我這住著吧,只要你不走,我立刻命令人給您新修座道觀,保證是獨幢的別墅,你一個人在裡面修煉好吧。”
吳筠也是鐵了心要回去,堅決請辭,說“萬歲啊,我老家那座小山包都荒了,沒人打理不行啊,您就讓我回去啊”。
李隆基就是鐵了心就是不放他走,就這樣,一直拖到安史之亂前期。
吳筠感覺再不走真不行了,好傢伙,風雨欲來了,於是又堅決請辭,最後皇帝還算可以,終於放他回嵩山了。
不久,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在范陽作亂,一個多月就打進了洛陽、長安,搞得天下大亂,這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亂。
嵩山上的吳筠一看形勢有點不妙,這裡也是戰區,太不安全了,於是收拾收拾,“羽衣虛舟,泛然東下”,飄然來到會稽避禍。
後來,又隱居到杭州大滌洞,這個石洞也因他成名,於是先後有宋朝陸永仲、王元素、朱復常等人來此洞修煉得道。
大曆十三年,778年,吳筠卒於宣城道觀,也有人說是卒於天柱山,無論如何吧,弟子們遵從他的遺願,把他送回餘杭天柱山安葬。當然了,有關他卒葬之地,史料記載頗多不一致的地方,也有學者專門考證,不再詳述了。
以上就是吳筠的簡單的生平,之所以要講吳筠,除了他的作品和思想以外,主要是他代表了一批人,就是當時清高但政治抱負又得不到施展的那些士人,最後選擇踏入道門,追求另一種心靈上的安慰和寧靜,我們不評價他們的做法的積極與否,需要看到的是當時社會背景如何,這是道教史、中國史研究的真正價值所在。
當然,吳筠他們又完全不同於那些為了走終南捷徑而隱的隱士,他們並沒有完全的消極避世,從吳筠的著述中可以看得出他還是關心國家,關心政事,有機會也是能夠勇於進諫的,如此反而隱而成名、進而有功了。
吳筠一生留下了很多作品,很幸運,他的作品傳世很多,宋景濂曾說“道家諸書,多寇謙之、吳筠、杜光庭、王欽若之徒所撰。”當然,這種說法道友們也知道有點偏頗,不過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吳筠的著述豐富到了一定程度,思想影響力也極大。
吳筠雖然屢試不第,但不能否定他的文學才華,否則不會結交李白他們這些大文豪,當然了,他沒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這些人的名氣大,但是在道士圈子、文人才子圈子裡名氣絲毫不差。吳筠的詩賦傳下來的還是不少的,總數為450篇,廣泛收錄在《新唐書?文藝志》《全唐詩》《文獻通考》、《郡齋讀書志》等中。除了前面提到的《玄綱論》外,還有重要的《神仙可用論》《形神可固論》等,其他著述,在《宋史》中列舉了大約十餘部,《宗玄先生文集》中還收錄了吳筠的八篇賦,內容當然還是道教,對道教的人物、仙境、求仙生活等加以描寫,令人對仙人、仙界產生渴望和追求,從而走上修仙之路。各類道教典籍中還有十多種作品需要考證。總體上說,他的作品多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