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十六章 傅山:霜滿龕紅 閱盡滄桑 上,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道教有了濃厚的興趣和信仰。
天啟元年(1621年),文翔鳳赴任山西提學,他在任的十幾年間,一直想提振山西人的文風,所以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去構建起以王通為代表的河汾之教的儒學道統。河汾道統和王通就不多講了,這是一個龐大的課題,不過需要提出來一點,從王通開始就主張在三教可一的基礎上建立學術體系,所以雖然總體上是儒家內部的話題,多少還是與道教有些關係的。
在這期間,15歲的傅山就被文翔鳳選拔為補博士弟子員,所以文翔鳳對傅山的影響很大,傅山也相當尊敬文翔鳳,這一點可以從傅山的一首《大音》詩中窺得一二:
大音彌一統,日出海隅間。
著急援邢魏,陽浮敵謝顏。
景陵自楚楚,風氣習珊珊。
得不文三水,教人笑《嚇蠻》。
詩裡面不但涉及了謝靈運他們這元嘉三大家,還有北地三才,晚明的公安派、竟陵派等新流派所追求的性靈風格等,所以展開講也不簡單,大體就是傅山把文翔鳳的才華和貢獻比作了北地三才,對他所倡導的新文學很佩服。
天啟六年(1626年),傅山升級為廩膳生,就是每月可以免費領糧食的學生。從小就接觸百家典籍,又經過了幾年的系統學習後,傅山發現自己對程朱理學的舉業實在是提不起興趣,這些東西的確是太過壓抑,稍有點想法的人就不會喜歡,於是他開始把大把的時間和精力花到了對經、史、子、集、詩、書法等這些方面了。
27歲時,傅山的愛妻愛子不幸離世,對他的打擊相當沉重,發誓不再續娶,專心陪送才5歲的愛子傅眉,從此邊讀書,邊教育兒子。
崇禎七年(1634年),袁繼鹹出任山西提僉,看到以前山西的最高學府三立書院衰落的現狀後,便大力整頓,重振書院,並在全省選拔了二百多位優秀的學員安排進書院深造,傅山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相當出色的之一,所以傅山可以說是袁繼鹹的弟子。
袁繼鹹是個比較正直的人,兩年後一個叫張孫振的傢伙誣告他貪汙受賄,被崇禎派人逮到北京,而且還被放大,先後牽連出來100多人。這件事對於書院的學生來說就是晴天霹靂,於是傅山就聯絡了薛宗周等103位同學,聯名為袁繼鹹寫了份鳴冤的狀子,跟著囚車到北京“伏闕訟冤”給袁繼鹹喊冤。
具體經過就不多講了,傅山到北京後多方奔走,引發了千多人的響應,節奏是帶了起來。傅山兩次出庭為袁繼鹹抗辯,再加上各方的努力,最終使他無罪並官復原職,而誣告人張孫振被流放,還把那位著名的奸相溫體仁也罷了。經過這件事,傅山在首都圈子裡可謂名聲大噪,在全國範圍也有了一定的影響力。
1陸44年八月,傅山來到了壽陽五峰山龍泉池畔,正式拜郭靜中為師,皈依道門。
郭靜中在北方江湖中名氣是相當大的,特別是一手掌中雷法和醫術享譽天下。從一些方誌資料及傅山的文字中,大致可以推斷出郭靜中是全真道士。傅山小時候,他父親因為好道曾請郭靜中來家中做客,並且向郭真人學習過導引術等養生功夫,所以二人早就相識。此次入道,按全真教內的輩字傅山取道號為真山,自稱朱衣道人,專心修習金丹五雷法。
龍門派是按照“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的名號排序,郭靜中為靜字輩,傅山為真字輩,對此事《傅山全書》裡記載說:“道家龍門派以‘道德通元靜,真常守太清……’四十字為號,還陽名靜中,歷時從遊,常守已有人,‘真’字虛一座,徵君至,始屬之,故稱‘真山’”。
傅山原名傅鼎臣,他有詩說“為願青山做主人”,所以後來改叫傅山,字青主。另外有人說傅山皈依道教以後一直穿著紅色道袍,所以才自號“朱衣道人”,經分析家研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