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十八章 仙佛合宗 4,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下面具體說一說仙佛合宗到底是如何體現三教合一的,先簡單說一說伍、柳丹道中都融入了哪些儒家的內容。

雖然仙佛合宗所表現出來的是佛、道的聯絡更親密一些,但是絕對不是無視儒家的存在甚至排斥儒家的,否則自己怎麼死的都不知道。往嚴重裡說,親近儒家不是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關係到道教能否繼續生存發展下去的問題,因為儒家背後可是站著統治階級呢。

在當時的社會大環境下,理學的太極思想,中庸的天命觀,忠孝倫理觀等對佛、道二教是有著天然的影響和壓力的,這是千百年來形成的,不可避免的。伍守陽以政治覺悟無疑是非常高的,他說:“修仙的朋友們注意了,告訴你們一個秘密,要修仙必須先修人道。”

於是就有修仙愛好者請教:“聽起來挺有意思的,那麼怎麼修人道呢?”

“很簡單,只要把五倫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

您想想,統治階級也好,正統儒家也好,聽到這話有可能不會有多麼欣慰,但是至少不會討厭伍守陽吧,這就足夠了。當然了,伍守陽這話聽起來好像很簡單,實際做起來卻並不容易。五倫要求忠君,要盡孝,兄弟間要和睦,朋友間要講信義,人德合天,這樣的人才是正統儒家喜歡的,認可的標準。人如果不守倫常,就不會得到正統儒家的認可,不會被當時的社會所接受,這樣的人如果還能夠修成仙,那豈不是對傳統儒家的挑戰嗎?真要是那樣的話道教也就成了統治階級打擊的物件了。

在這樣一個前提下,如從五倫的角度出發挑不出毛病來,就可以獲得一個“全德者”的認證,不但能夠收穫社會的認可,更重要的是有了修仙資格。就這樣,伍守陽巧妙地把儒家的五倫作為一個修仙基礎的、必備的道德標準和前提擺了出來,不但給道士們貼上了一個道德模範的標籤,而且還進一步緩和了道家的出世與儒家的入世之間的矛盾。就這樣,在儒家和統治階級眼中,道士們是成了遵守儒家規範的人了,這樣的道士自然都是“好人”,所以伍、柳無疑是在為道教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

此外,伍守陽進一步強化儒、道的聯絡,他提出,儒家所追求的最高的境界實際上就是仙道,換句話說就是儒、道最終追求的一樣,都是道家的仙道。

為什麼這麼說呢,比如儒家以\"執中\"為心法,有著名的中庸之道,而道家呢,老子早就提出過“守中”,這是沒有疑問的吧。伍守陽還說,我們所說的還虛其實就是用的執中的功夫,或者說你們的執中就是我們的還虛,還虛又是最後“復歸無極”的功夫,那是相當高階了,所以這麼看來,儒家的執中不就是為了追求仙道嗎?如果伍守陽的這一觀點能夠被儒家接受的話,那麼儒、道是不是就在人道方面就有了共識,在至高的追求方面又是相同的。

當然,想把儒、道之間畫上等號顯然是不現實的,大儒們絕對不會同意的,會提出嚴重抗議的。這方面伍、柳顯然也是明白的,所以伍守陽表示,儒、道雙方應該本著求同存異的原則,眼光要放長遠一些,不要總盯著細枝末節。二者的確還存在一些不同的地方,比如道士們修人道,最終是為了追求更高的仙道,而儒士們追求的卻是全人道,反而不怎麼在意天道。二者一個要知天,一個為的是要知人,這些不同之處,伍、柳嘴上可以不承認,但是心裡不可能不清楚,否則儒和道也就沒有區別了。

那麼佛道之間呢?如果說對於儒家還需要有方方面面的考慮放話,對於佛教,伍、柳就沒有多少顧忌了,很放心地直言仙道和佛道就是相同的。

當年伍守陽自稱是“盡學三教”,所以說自己是“三教逸民”。他所說的“盡學”是有精通的意思,正是因為三教都很精通了,他才認識到三教的學問單獨擺出來都存在不足,無法令人滿意,而合在一起才能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緋色豪門:高冷總裁私寵妻

雲過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