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十二章 劉一明:混俗和光 易道同一4,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相配合的運用。深層次的東西這裡不講了,想了解劉一明在易學方面的成就,可以看看他的《周易闡真》。
修煉方面,劉一明對傳統的煉精化氣那幾步功法加以改造,在《修真後辨》中列出了修煉十八招,在《金丹四百字解》中總結了二十四訣,在《修真九要》中又搞了個九步功法,這是他在研究和理解微觀和宏觀的煉養的基礎上的體會,後人歸納總結為四大階段:煉己築基、凝結聖胎、沐浴溫養、脫胎出神。
煉己就是築基,屬於心性修煉,目的就是消滅心中的慾望,堅定修道的信念,“修行煉己最為先,絕欲忘情卻萬緣,六賊三彭皆剪滅,乾乾淨淨一丹田。”
聖胎實際上是無形的,無識無知的,是一點真靈凝而不散。透過陽長陰逍遙,攢族五行,陰陽混合,渾然一氣等功夫,使意念不斷鍛鍊加強,由霧丹轉化為氣丹,最後達到凝結不散的狀態。
沐浴是為了洗心滌慮,溫養是為了進一步消除殘存的陰氣,達到神氣不離,抱元守一的境界,此時意識呈團狀,就是金丹,意念引導進黃庭溫養。
脫胎則是用虛無真性培養聖胎,成神前後是有有之法和無為之法,即了命和了性兩個階段後,法身和色身可以分開,達到合道的境界。後面的三年乳哺、九年面壁和前面的就一樣了。
以道為本原,結合儒、釋,以三教同源發展了自己的丹道。劉一明認為,人的本性、天性是天定的,從孕育而生,就受到虛無中的先天祖氣影響,這種先天祖氣是至純至善的,這就是所謂的天賦之性、真如之性。但人一出生,開始呼吸開始,就受到了後天的汙濁之氣影響而變得邪惡了。那麼只有不斷的行善才能避免受這種侵染。
修持方面,則同樣受封建社會的影響,提倡綱常倫理,當然這也是北宗全真教的修性功法。
由此,劉一明的三教合一,三教相通,兼而用之方可成聖。這當然也是繼承自王重陽的三教合一的思想。他的《三教辨》中有言“儒即是道,道即儒,儒外無道,道外無儒”。
三教合一其實不用講太多,劉一明自然也是支援這一觀點的,開始龕谷老人就讓他回去細讀百家經書,特別是《論語》。悟通金丹大道以後,“混俗和光”,一直在世俗行醫,到興隆山後更是與各地信眾一起修復各處建築。
隨便舉一個例子,他所說的先天一氣,在他看來就是周易裡面的太極,也是儒家所說的“中”,老子所說的“道”,佛教所說的“虛中”,執中、守中、虛中,這個中字就是三教聖人的心法,所以性命雙修,萬千大道歸根到底就是這個中字。
再比如他給五行加入了五德屬性,就是儒家的仁義禮智信,這五元五德渾淪一氣,生於先天,發於後天。
再如他說人的魂是歷劫輪迴的,就像種子一樣,這一思想和佛教的阿賴耶識相似,累世的歷劫資訊得以儲存。
當然,再展開講又涉及了本體論等深層次的理論了,三教都是在走一條窮理盡性之路,最終至於命的過程中,側重不同罷了。前面講過,儒家走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存心養性;佛教的虛中則有中觀的特點,明心見性,緣起性空嘛;道教的守中則視作了本體,強調這是人生而帶來的先天屬性,是修真煉性。劉一明則認為中就是至無中含有至無,至虛中含有至實,生生才是重點,從而構成他的宇宙觀的核心。這個話題,劉一明講得很多,也很深入,特別是利用了易學的內容,融入了儒家和佛教一些思想,既是三教合一的體現,也是他在內丹學方面的一種解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