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十章 劉一明:混俗和光 易道同一2,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學習性命雙修的大道以後,劉一明便一邊在西北行醫遊歷,一邊修鍊金丹,45歲那年他來到了棲雲山。棲雲山現在是四家級4A景區興隆山內的一座山峰,離蘭州市區不遠,有些資料上說劉一明在棲雲山傳道,有的文獻上則說是在興隆山,道友們清楚二者的關係就好了。棲雲山的自然生態環境自然是極佳的,原來也是修道的洞天福地,可惜當時宮觀建築破敗得太過厲害,滿眼一片殘磚斷瓦,哪還有一點修行聖地的樣子。於是,劉一明下決心要重修興隆山,恢復當年的盛況。

這麼大的工程顯然不是他一個人能完成的,不過這都不是事兒,這麼多年在西北遊歷,一手醫術活人無數,高官、土豪誰不想和他套套近乎?於是,劉一明站在山頭上振臂一呼,四方響應,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人,僅用了兩年的時間,上山的石階修補好了,傾頹的建築也立起來了,久違的晨鐘暮鼓和嫋嫋香菸也重現了,初顯了名山聖境的樣子。

當然了,那時候的蓋房子的水平還遠遠沒有達到如今基建狂魔的萬一,雖然有大量信眾的支援,前也後花了14年,才最終完成了整體工程。此時,劉一明倒背雙手,在山腳下抬頭仰望,只見青石臺階蜿蜒山間,串起62座莊嚴肅穆的主體建築,錯落山間的還有二十處雅緻景觀,最重要的是十幾年來有大量的弟子門人成長起來了,這才有八方香客信徒絡繹不絕,慕名而來的同道高人也越來越多,興隆山真正成為了西北的道教聖地,嗯,是時候閉關寫點文章了。

修了這麼多宮觀,劉一明並沒有給自己安排個別墅住,甚至連一間小房間都沒有,而是一直在山上的一個小石洞中修煉,還自娛自樂給它起了個名字——自在窩。

劉一明在西北有很多傳說,關於這個自在窩也有一個小故事。

傳說呂洞賓曾經三次來點化劉一明,但都被他不識真仙錯過了,反而他的一個每天趕著騾子從山下運水的弟子得了仙緣。劉一明事後自然非常懊悔,於是就搬到了弟子住的地方,每天靜修悟道,這就是自在窩。有道友問了,他搬到自在窩住了,弟子住哪啊?弟子已經先於他修成正果,成仙了。

另外,這頭運水的騾子也有故事,是他的一個弟子為了還債轉世的,被劉一明領回山上來的。從這些故事可以看出,劉一明在民間,當然主要是在西北還是有相當的影響力的,除了他的醫術高超以外,主要還是因為他的道法高深,在老百姓的眼中,他就是個神仙人物。

當年劉一明住的自在窩1991年被重灌修過,條件比當年好了很多,不但分了上中下三層的躍層結構,而且在外面還安了一個大門。

就這樣,劉一明一邊在興隆山著書立說,一邊傳道授業。在他82歲的時候,該寫的心得筆記也都寫完刻印了,感覺一身輕鬆,隨手寫了一首《絕言歌》抒懷。這首詩被後人附在了《通關文》的後面,能看得出來,劉一明當時有一種心願盡了,封筆江湖的意境在裡面。

就這樣又在山中安心過了幾年清靜日子,道光元年(1821年)正月初八立春亥時,劉一明自己走進了早就修好的墓裡面,順便把一眾弟子叫了過來,看大家排隊立正後,還真有向遺體告別的儀式感,於是留下一句“性命為重,功行為先”後便羽化了。

與他同時代的,遠在南方的,也是龍門派第十一代弟子的閔一得得知劉一明羽化後,感慨頗多,在他看來,劉一明絕對稱得上是全真龍門派的一代宗師,水平比自己高太多了,用他的話說自己和他比,就是小巫見大巫,這當然是人家自謙的話,也是對死者的尊重。

南懷瑾對劉一明也非常認可,在講座時曾多次說過:“清代學者頗多,而以乾嘉道學著者劉悟元、朱雲陽二人為其翹楚,尤以劉悟元之說理修煉,純主清淨,力排方士諸說,參合佛理要旨,于丹道法中,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唐遊記

指點江山

火影:我五條悟最強

不吃香菜就吃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