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十章 三一教教主 上,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反正醫術特別高,這在古代可是受人尊敬的一等一的技能。林兆恩如果想詳細研究道家的東西,找這個業內的朋友是最合適的。

文獻中關於這二人的交往記載不多,二人經常在一起談玄論道,依著卓晚春這種不修邊幅的脾氣,林兆恩和他整天廝混在一起也不可能太講究,於是被無聊的鄉人們送了一個“卓狂林顛”的外號。傳說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卓晚春把道家秘法“九轉還丹”傳給了林兆恩,並且成功地助其頓悟入道。

一晃數年,直到嘉靖四十年(1561年)卓晚春辭別林兆恩外出雲遊,從此不知所蹤。有學者專門研究過卓晚春,不過因為史料較少,至今還是個神秘級的人物,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他的道家思想對林兆恩的影響相當深。林兆恩的三傳弟子董史曾經說過:林兆恩的“金丹之啟自上陽”,他的《九序心法》前五序所講的內丹理論很可能就是從卓晚春那裡學到的,如果這些都是真的,那麼大體上能夠推斷出來卓晚春應該是南宗清修一脈的傳人。當然了,雖然還沒有明確的證據,不過離事實也不遠,因為卓晚春在三一教中地位是極高的,也是以神明的存在配祀林兆恩的。如果有道友去福建可以去三一教堂(祠)裡看看,正殿一般都會供奉著三個人,中間是林兆恩,左邊是卓晚春,右邊是張三丰。

和卓晚春相處的十多年裡如果說只學了些道術應該不太可能,從後期林光恩表現出來的醫術看,不排除也是得了卓晚春的真傳,當然了,這隻能是猜測。林兆恩平時經常出手幫鄉鄰看看病,這不但是出於濟世救人的情懷,還對他理解心目中一直想參悟的三教理論有所幫助。

在長期的理論加實踐的參悟過程中,林兆恩逐漸建立起來一個整體的認識:儒家的執中,實際上就是道家的守中,也是佛家的空中,儒家的一貫,就是道家的得一,也是佛家的皈一,所以,三教還是有很多一致的地方的,自己的研究思路應該從返本還原轉向三教歸一上面來,就這樣,他開始了三教合一的深入思考。

這裡又有一個問題,既然要歸一,這個“一”是什麼,要歸到哪裡?佛、道還是儒?嘉靖三十年(1551年)林兆恩35歲了,他有了最終結論:“道釋歸儒,儒歸孔子”,也就是說他把這個“一”定位到了孔的身上。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並不奇怪,從小就生長在儒教思想統治的環境中,又參加了十幾年科考,研究儒家經義也不是不過腦子的,潛意識裡林兆恩也會想著把佛、道納入儒家體系中來。

確定了研究方向以後,林兆恩便開始了以儒學為核心的合三教於儒學的探索,並且在東山樵舍開館授徒,同樣是走理論結合實踐的路子。一般來說,學術界就是以這一年為準,認為是林兆恩開始了創教的生涯。

幾年以後,林兆恩自稱又遇到一位明師,具體是誰沒說,但是得傳了艮背、行庭的固心秘法,這使他的三教合一之路有了完善的理論基礎。

說到艮背了,這裡先解釋一下。

後面會單獨講林兆恩的《九序心法》,其中對艮背也有解釋。艮背一詞來自易經,“艮其背不獲其身……”。道友們都知道,易經的解釋千百種,艮其背的解釋也不少,一般來說,艮的本義是止,不相交通的意思。背可以說是後背,也可以說是相背。我們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後背,背過身去也就看不到後面的東西,什麼意思呢?有句俗話是眼不見為淨,看不見了也就對心境沒影響了,這大約就是背在這裡的意思。講《九序心法》時再分析艮背,這裡道友們先知道大致的意思就可以了。

熟悉明朝歷史的道友應該知道,福建沿海並不安寧,倭寇、瘟疫橫行,餓殍遍地是很準確的描寫。所以,林兆恩的日子並不是教書、行醫、看書、做學問那麼悠閒,眼看官場腐敗,盤剝百姓,任由倭寇劫掠,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贅婿武神

愛吃紙包牛肉的趙靈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