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六章 坐忘之終南捷徑,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據《舊唐書?李適傳》記載,司馬承禎陪著皇帝聊了三個月以後,實在受不了人間的世俗氣息,數次提出辭行回山,睿宗皇帝挽留無果,只得送了寶琴、法衣等禮物放他回山。城外十里長亭邊,今天實在是熱鬧,幾百車馬造成了交通癱瘓,一群高官、文士圍在司馬道長身邊,嘴裡一路走好,歡迎再來聲聲入耳。適時,工部侍郎李適觸景生情,賦詩一首以送別,大大滴讚揚司馬承禎高尚之致,用詞極美,真是情真意切。一幫子送行的大人物們眼見皇帝如此敬重這老道士,李適又開了個好頭,於是也紛紛題詞贈詩,表達對司馬承禎的如滔滔江水般的敬仰之情,三百多號人贈詩,場面也算極壯觀了。在司馬承禎本傳中稱“朝中詞人贈詩者百餘人”,就算百人也不少了。

這次的詩文,後來由時任右散騎常侍太子賓客的徐彥伯進行了整理,最終精選了三十多篇特別漂亮的,整合了《白雲記》並做了序,一直流傳了下去。不過在《新唐書》中,卻把出版詩集的這件事給刪掉了,大約宋儒們感覺這個詩集用“記”來命名不符合史書的體例吧,當然這只是個人猜測。

這次送行還有個有趣的小故事,並因此傳下來一個成語。送別的人群中,有司馬承禎的好友尚書右丞盧藏用,當時老盧拉著司馬承禎的衣袖,指著終南山說:“老兄啊,你看這山好不好?這才是大大滴好山啊,你就在這裡挑個山頭住下來吧,還回你那什麼破雲臺山幹啥啊?”

司馬承禎低著頭,幾次欲言又止,過了半天才說:“兄弟,其實我真不想說出來,不過你這麼問,我不說又不行,這山是好山,但是它不適合我啊。”

“咦,難道這裡面還有什麼玄機不成?”

“唉,這山只適合想快點升官發財的人啊。”說完,司馬承禎拱手而去。

成語終南捷徑就從此問世了。

據《新唐書?盧藏用傳》記載,老盧一直升官無果,很著急,於是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先造出了聲勢隱居到終南山,待時而動,藉此收穫了不少名聲,也得到了一個“隨駕隱士”的稱號,最終當官成功。取巧終歸是有點沒面皮,所以,聽老朋友這麼說,臉上真有點掛不住了。

世事變遷,不影響司馬承禎潛心問道,轉眼玄宗李隆基執政若干年了。據《衡嶽志》記載,李隆基對司馬承禎更加尊崇,見面甚至直接稱他一聲道兄,據說後來又尊他為老師了。開元九年(721年),李隆基派人請司馬承禎來到了洛陽皇宮,親自受了法籙。

第二年,玄宗回長安時,司馬承禎藉機提出要回山,玄宗皇帝依依不捨,財物給了多少就不用說了,甚至親自寫了首贈別詩:

紫府求賢士,清溪祖逸人。

江湖與城闕,異跡且殊倫。

間有幽棲者,居然厭俗塵。

林泉先得性,芝桂欲調神。

地道逾稽嶺,天台接海濱。

音徽從此間,萬古一芳春。

司馬承禎和唐玄宗關係很親密,雙方交往也很愉快。為了弘揚道教,司馬承禎上書玄宗,請求在五嶽各建一座齋祠,玄宗欣然同意,立刻敕命在五嶽選址各建了一座真君祠。建築圖紙當然也得和司馬承禎要,怎麼建,規制、規模、樣式如何等等吧,都是按照他的要求去做的。有關這段歷史,不同史料記載稍有不同,大體上與事實出入不大,很能說明司馬承禎的影響力和在最高統治者心目的中的地位之高了。

史書還記載,司馬承禎的篆書和隸書寫得極好,並且還自創了一種叫“金剪刀書”的字型,深受玄宗的喜歡,以至於曾請他用三種字型各寫了一部《老子》,想來應該是用的隸、篆和金剪刀三種字型吧,當然這是經過玄宗親自刊正後確定的那五千三百八十字的官方版本。

到開元十五年(724年),玄宗又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唐遊記

指點江山

火影:我五條悟最強

不吃香菜就吃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