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二章 藥王 下,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且把這兩部分內容放在了《千金要方》的開頭部分,這也從側面說明了他對婦女兒童的疾病的重視程度。

第四、外丹術方面的貢獻。前面講到他隱居鍊金丹的事情,他和葛洪煉丹的目的不同,葛洪是為了求仙飛昇的,孫思邈是為了“救急濟危”,他研究出了很多丹丸,就相當於現在的中成藥,這樣在處理一些危重病人的時候可以及時用藥,否則等抓藥、煎藥一套程式下來,沒準那邊棺材都買回來了。

當然了,在研究這些外丹之時,自然會有些附屬的收穫,而唐代也是外丹術發展的黃金時期,除孫思邈以外,還有孫少微、張果、楚澤先生、金陵子、梅彪、沈知言等等,他們在外丹術方面的踐行,理論的總結,對裝置、藥物種類、劑量、藥物處置、合煉產物等諸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可惜,唐宋時期,依舊有大量的人,包括皇帝、官貴、文人死在亂吃金丹上,在求仙長生之路上,永遠不乏大量的後來者,後面還會講到。

第五、孫思邈收過多少弟子沒有詳細考證,前面也說過,傳說袁天罡是他的弟子,還有傳說盧照鄰也是他的弟子,不知道這位詩人的醫術怎麼樣,但據說他病了一輩子,還是很痛苦卻是真的。

可以確定的是,孟詵是孫思邈的弟子,而且也是位長壽道士,活了九十三歲。他在醫學方面的成就同樣非常高,特別是在食療方面的成就還應該高過了孫思邈。孟詵有個弟子叫王冰,同樣是位唐代的醫學國手,他的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如果提到《素問》,是不是都知道?可能還有道友不知道,那麼《黃帝內經》呢?這就沒問題了,都知道了吧,《素問》和《靈樞》合在一起就是《黃帝內經》。王冰歷時十二年,對《素問》進行整理註釋,可以說後人都是在他的基礎上對《素問》進行研究的。噢,對了,王冰好像也繼承了藥王的長壽傳統,活了九十五歲。據新舊唐書記載,孟詵留有《食療本草》《必效方》《補養方》等著作,所以說孫思邈有沒有更多的弟子其實已經不重要了,僅孟詵一人就夠了。

這一部分,藉助孫思邈讓我們看到了唐朝的醫學發展的情況,瞭解了道教對中國文化、醫學發展作出的貢獻。除了孫思邈以外,唐代的道教名醫還有很多,除了上面提及的以外,還有葉法善,是位善用符咒救人的道士;荊州的王彥伯,精於診脈;唐末的葉千韶,擅用符法治病;萬振,精於符咒濟物,葉法善還曾經向他學習過;劉玄靖,同樣擅用符法治病,前面講武宗滅佛時專門講過他;李元基,善用符和藥物相結合治病;劉知古,是位精通《參同契》的高手,內丹學方面的造詣高深,而這類道士必定精通醫術,他還留有一部著作《日月玄樞論》。

上面提到過的藺道人是位外傷正骨國手,堪稱骨科的大宗師,出過一部專著《藺道人仙授理傷續斷方》,聽聽這名字就上檔次,這是我國一部有記載的、現存的、最早的骨傷科專著。還有那位名氣極大的李淳風,當然他最有名的是風水方面的造詣以及他的《推背圖》,在醫藥方面的名氣才不那麼令人矚目罷了,後面還會專門講他,這裡就先留個伏筆吧。

其他道醫還有董鍊師、葉藏質(葉法善後人)、呂志真、劉方瀛、舒虛寂、軒轅集、李雲卿、張氳、王可交、殷文祥、李含光、梅崇獻、張鼎、胡愔、玄珠先生、楊上善等等,至於沒有在史書上留下姓名的道教名醫就無法統計了。由此可見,中國的中醫藥學有今天的成就,道教的貢獻真的功不可沒。

順便再說一句,唐代還有兩部著名的醫書,即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和王燾的《外臺秘要》,這兩位作者雖然都不是道士,但在著作裡都吸收了大量道教的養生知識,比如存思、除三尸、叩齒等等,這同樣是道教對我國醫學發展作出的貢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贅婿武神

愛吃紙包牛肉的趙靈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