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二章 內丹東派陸西星 下,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入藥鏡測疏》《龍眉子金丹印證詩測疏》等。
這三年是陸西星創作的高產期,專著一部接著一部,基本上完成了對入道以來所學所悟的總結。
經過五年的沉澱,萬曆四年(1576年),57歲的陸西星開始專心注《莊子》,“三易歲乃脫草”,《南華真經副墨》問世,真可謂三年磨一劍。後面就直稱為副墨了,至於“副墨”一詞,取自《莊子·大宗師》“聞諸副墨之子”。為什麼又叫南華真經,這一點前面也講到過。唐玄宗曾封莊子為南華真人,所以《莊子》又叫《南華真經》,另外還加封列子為沖虛真人,相應的《列子》也叫《沖虛真經》。
副墨的創作時間是根據書末的一句“起草於萬曆丙子六月六日,脫稿於戊寅八月八日”確定的,正好是陸西星對自己人生六十年的總結,個人更喜歡把副墨理解為正本的副本,實際上就是一本參考書。
有人分析過陸西星為什麼會用三年時間專門註解莊子,其中一個理由是他曾經九次科舉不中,而最後一次是嘉靖四十年(1561年),算算那時他已過了不惑之年,無論如何看得開,心情鬱悶幾年也在所難免吧,於是,莊子的那種逍遙九天的超脫給了他莫大的精神安慰,於是開始沉迷進去。在陸西星看來,“生無食肉相,居官何足雲?”我本就不是個當官的料,所以才一直考不上,其實我最“適合仙旨,事皆天定”,今天看到莊子,真的要感激他,從此要學逍遙遊,“鵬有九萬里,安能學蜩鳩”,這也許和他年近花甲決定動筆註疏莊子有一定原因吧。
書成後,時任首輔的同鄉、土豪李春芳欣然掏腰包幫著陸西星安排了雕版印刷一條龍,這就是副墨的第一個版本。
書出來以後,反響很大,大家對副墨的評價還是非常高的。侄子陸律率先捧場,說叔叔的副墨出來以後,以前的所有注都可以扔了不用看了,還好他沒說以後也沒必要再注了的話。
感念李春芳對自己的支援和認可,萬曆十二年李春芳病故時,陸西星專門作文表達自己的哀思。
晚年的陸西星似乎感覺到自己的陰陽雙修沒什麼進展了,於是又開始研究佛學,課題是圓性成佛。
當然,陸西星並不是晚年才開始研究佛學的,應該是一直有研究,至少可以從副墨中看到很多佛學方面的東西。他自己也曾說:“幼讀竺西典,芒若失故吾”,可見他是從幼年時便開始研讀佛典了,就算不是主修,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到注莊子的時候已經足夠用了。
《南華真經副墨》的成書成為了陸西星學術生涯的一個轉折點,從此以後,他開始轉而主攻佛學,所以,學者們總結陸西星的一生,大致分成了三個階段:早年以學儒為主業;中年以後沉迷丹道;晚年則精研佛理。
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陸西星寫成了《楞嚴經說約》,萬曆二十九年又發表《楞嚴經述旨》,萬曆三十年《楞嚴要旨》。
道友可能奇怪,陸西星怎麼只研究《楞嚴經》啊?
不要小看《楞嚴經》,相信沒有人不知道這部佛經吧,曾經有這麼一種說法:“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
可見,《楞嚴經》在一些人的心目中的地位是頂級的,實際上呢,這部佛經在內容上可以說是橫跨禪、淨、密、律各宗,佛家認為它是無上圭臬,當然值得陸西星精研它了。
萬曆二十九年(1601)五月,陸西星乘船北上北京,舟行通縣潞河時寫下了《楞嚴經述旨題辭》。在題辭後,陸西星有這麼一句:“萬曆二十九年歲次辛丑夏五月八十二翁淮海陸西星庚書於潞河舟中。”萬曆二十九年是1601年,正是由此推算出了陸西星是1520年生人。
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陸西星87歲了,最終沒能證得大道,卒於興化老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