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十章 白玉蟾-白雲深處吾家 下,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玉蟾去的時候已經第六年了,道友們不用奇怪,那時的純木建築可不好乾,幾年的工期很正常的。白玉蟾的到訪朱大師非常高興,兩個在工地上轉了幾天,好酒好菜招待完了,談經論法也互有裨益了,朱大師就提出來請白玉蟾為這座宏偉的昊天殿寫一篇記。趁著酒興,白大才子揮毫潑墨,文不加點,一氣而就,於是就有了《閣皂山崇真宮昊天殿記》一文的問世。

大約經過了十年的發展,白玉蟾的教團影響力逐漸擴大。1227年,他離開了親愛的弟子彭耜,說要去羅浮山修行一段時間,以後的傳教大業就交給你了。

1229年,有人在湖南祁陽的烏符山中看到過他的足跡。時值盛夏,白玉蟾還作了一篇《跋烏符山天篆山鈐碑》,其中感慨了自己曾與清逸居士蔣吉甫交往的點滴,這也成了他在凡間活動的最後一次記載,以後就沒人再見過他,估計是在那裡為自己尋找風水寶地吧。還有一種說法紹定二年,1226年,白玉蟾是解化於盱江的,相對來說不是太可能。

縱觀白玉蟾的一生,他在南宗創立過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和貢獻,特別是在整理、規範道教科儀、戒律等方面,完善了南宗的鍊度、罡步、五臘、步鬥之法等,主要有《道堂戒論文》《堂規榜》《道法九要》等,使南宗的齋醮、科儀更加專業。需要說明一點,白玉蟾的教戒方面與新道教那種入世的倫理轉向是一致的,也有一種出世但不離入世的味道,說明無論南北,無論金人、遼人還是漢人,都要適應世俗、考慮統治階級的感受而自覺或不自覺地作出改變。

白玉蟾留下的其他著作還有很多,彭耜、留元長等弟子編成了白玉蟾的詩文集共四十卷,並在1237年出版了,可惜沒能流傳下來。現存的白玉蟾的最早作品是元代建安餘氏刊刻的《瓊琯白玉蟾武夷集》,共八卷,明代曾修訂過,現存國圖裡。明代刊刻的《海瓊玉蟾先生文集》的一部分現存國圖和吉林圖書館中。

在明《正統道藏》中收錄的白玉蟾的作品主要有:《海瓊白真人語錄》四卷、《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一卷、《金華衝碧丹經秘旨》二卷、《玉隆集》六卷、《上清集》八卷、《武夷集》八卷、《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集註》二卷。民間的文集還有海南學者明代唐胄集印的《白玉蟾海瓊摘稿》十卷,現收藏在國圖;其他的還有《新刻瓊琯白先生集》《道德寶章注》《白玉蟾詩集》《白玉蟾詩餘》等等。

前面簡單提到南宗最終是和王重陽的北宗合併了,那麼合併前後白玉蟾的傳承呢,簡單交代一下。

白玉蟾的傳承分為了內丹和雷法兩個分支。

內丹一脈算是南宗的老本行,算是正宗一支吧,二代弟子中包括彭耜、留元長、王金蟾等人在學了金丹功法以外,同時兼修了雷法,不過從三代弟子開始,基本上就都放棄了雷法,專心修內丹了。主要有三個分支:

第一,彭耜——蕭廷芝,蕭廷芝留有《金丹大成集》一書。

第二分支是王金簷——李道純——苗太素——王志道。其中李道純前面講到過,經他融合南北二宗,搞出來了箇中派的守中內丹理論,看來是深得儒門中庸之道的精髓。另外,李道純還有個號叫瑩蟾子,可以看出來這一脈的人是很喜歡蟾蜍這種生物啊。

第三個分支是桃源子姚師果——王慶升,王慶升後來又在一位叫廛隱先生楊師古的門下學習過一段時間,留下了《爰清子至命篇》和《三極至命詮諦》兩部內丹著作。

雷法一脈則主要有兩個分支。

第一分支是李亞——汪守真——王文卿——白玉蟾——金達——隱沒囦濟——趙玉隆——閔霦,至高神就是高上神霄玉清長生大帝君和梵炁法主鬥母紫光天后摩利支天大聖,看家的本事來自《先天雷晶隱書》這部雷法道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贅婿武神

愛吃紙包牛肉的趙靈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