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一章 佛道之爭風煙再起 中,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由於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戰果,1256年五月,福裕組織了一個代表團來到和林上訪找蒙哥,說:“上次陛下親自開庭,代表最高法院判決了,可是李志常那牛鼻子是個老賴,根本就不執行判決結果,您得給我們做主啊!要是他們還不服氣,我們可以再給他們一個機會重新再辯辯。”
結果蒙哥說那就再給他們個機會,你們再辯論一次,看看他們是不是真的有什麼想法。結果掌教李志常卻派人回覆說:“陛下,我出差了,現在這交通也不方便,一時半會還回不去,您讓他們等等,多等等。”結果這一等就是永遠,因為李志常這一年乾脆就駕鶴西遊,徹底不回來了。老大都沒了,全真教也沒心情理會和尚們的糾纏,反正就是不露面也不出庭,連個律師都不委託,所以這次辯論實質上由於全真教缺席判負了。
1257年七月,不甘心的福裕又來和林找全真教挑戰,全真派依舊高掛免戰就是不搭理這茬。沒辦法的福裕只好又來找蒙哥,把前前後後一說倒是把蒙哥給氣樂了。接著福裕又反覆強調全真教的那《老子八十一化圖》根本就是全真教惡意杜撰,肆意汙損佛教的。忽必烈看了看一起來的西域僧人那摩國師,早就和福裕是統一戰線的那摩點頭表示的確如此,於是蒙哥就安排忽必烈負責處理這件事,給佛道兩家調節調節,希望徹底解決這個矛盾。
為了防止全真道士繼續老賴下去,蒙哥還給忽必烈下旨說全真教如果繼續躲著不派人應戰,那你就看著辦,必要時可以強制執行,然後就帶著大軍走了。
由此看來,直到此時,蒙古的宗教政策還沒有發生明顯的改變,蒙哥並沒有明顯的偏袒佛道的任何一方,否則也不會採用這種相對溫和的辯論的方式解決雙方的爭端,而是直接下命令,反正誰敢不聽話,大蒙古的鐵騎誰不怕?所以雖然全真教辯論失敗了,面子也的確是丟了,那又如何?反正我們又沒有實質上的損失,反正我就是拒不執行。
眼看著再也拖不下去了,全真教不得不應戰,於是在1258年,忽必烈在開平城組織僧道兩派重新就《老子八十一化圖》和《老子化胡經》的真偽問題舉行第二次辯論,這是三次辯論中規模最大的一次。
有的學者稱這次是第三次辯論,是因為他們把1256年全真教高掛免戰,閉門不出,直接被蒙哥判負那次也算上了,這裡需要解釋清楚了。
史料記載,這次辯論轉到了開平城裡舉行,開平城位於內蒙古境內,是忽必烈一手建設起來的,後來成為元上都。佛教一方可謂是人多勢眾,參加的辯論的除了福裕、那摩,還有八思巴等來自各地的和尚三百多位。道教一方以新任掌教、三代弟子張志敬為首,來的道士也不少,有二百多位。裁判和觀禮的人也不少,忽必烈派了木華黎、張宗謙等公卿二百多人觀戰,順便當個見證人,姚樞、竇黷等高階謀士主持大會。
雙方約定了辯論的形式,各自選出了17位精英參加辯論會,“道勝則僧冠首而為道,僧勝則道削髮而為僧”。當然了,為了避免徹底撕破面皮,雙方的老大就不直接上場開撕了,所以福裕、張志敬不直接上場,那摩國師、八思巴等人也沒有出現在雙方的對陣名單裡面。
雙方參賽隊員的具體名單,在《至元辨偽錄》中有詳細記載,就不一一列舉了,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除了張志敬和福裕沒有直接參與辯論以外,那摩和八思巴都參加了,而且八思巴還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具體的辯論過程也不多講了,據《至元辨偽錄》記載,八思巴是最終為本次辯論畫上句號的,他的發難直指問題本質:“《史記》中有化胡的記載嗎?”
道教一方眾人:“No。”
八思巴:“老子傳下來什麼經書?”
道教:“《道德經》。”
八思巴:“oK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