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五章 張伯端和邵雍的一次握手,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前面我們提到了,張伯端是在成都有了奇遇以後而真正入道的,在此之前,就是在他從桂林到成都的路上,還曾經繞路洛陽專程去拜訪了邵雍。這二位會面其實並不奇怪,邵雍是位名滿天下的易學大師,前面也講過他在洛陽時,時不時的就有各地名流雅士到他的安樂窩裡來拜訪,張伯端這樣一位醉心仙道的人當然不會放過這個難得的請教機會。

根據《神仙通鑑》的記載,治平中,正在洛陽安樂窩裡打坐的邵雍忽然對門下說:“明日有客人來訪,是個奇人,你要小心接待。”

治平是英宗的年號,1064-1067年,邵雍確實是在洛陽居住了,不過和張伯端從桂林入蜀的時間卻對不上,當然了,和神仙傳說有關的話題中,時間才差了幾年那算是非常準確了,差幾十年、百多年那也是常事,至於那時邵雍是在小草房裡住還是搬進了安樂窩裡,那就更不用理會了。

第二天,門前果然來了一個人要求見邵雍先生,此人當然就是張伯端了。門人一看這位長相,很明顯就是帥哥一枚嘛,任誰也看不出來他是個八十多歲的老頭,原因其實也很簡單,神仙人物嘛,氣質出塵,永葆青春的。

二人相見,寒暄客套,一番禮儀下來自不必提。分賓主落座以後,那位門人兼推車的車伕奉上茶水,二人開始了親切而友好的交談。內容很快就從今天天氣不錯、國際國內形勢聊到了核心話題,張伯端放下宋瓷茶盞,肅容一禮說了下面一段話:

“曾肆力於儒,肆業國學,久不第,因玩佛書,忽生擊竹之感,頓悟無生之理,浪跡雲水,晚得混元之道,未備,是以遍歷四方,訪求大道。聞先生蘊抱玄微,故而進謁。”

六十一個字,把自己的學習生活的經歷交代完了。接下來二人相互就先天學、《參同契》相互印證,想必各有所獲吧。所謂學無先後,達者為師,張伯端臨行前請教年紀遠小於自己的這位易學大師,想知道自己何時才能參悟出真仙大道,未來是否有成。

邵雍心念一轉,攏在大袖中的手指一掐,轉眼之間梅花易數卦象已成,隨口問道:“您高壽?”

“痴長八十有二。”

略一沉吟,邵雍便對張伯端說:“先生緣在西蜀,此行必成大道。”

以後的事情道友們就清楚了,張伯端成都遇真,回臺州著書……,果然如邵雍所說。

二人這次見面,實際上正史裡面並沒有記載,所以真實性暫且存疑,不過裡面有幾個細節簡單解釋一下,還是有點意思的。

第一,張伯端說了一句“擊竹有感”,這個典故出自《景德傳燈錄》,是一部經過宋真宗認證過的佛教史書,學術價值很高的,所以對於三教兼修的張伯端來說它應該是必讀書目,隨口引用自不在話下,這並不足為奇。

這個典故涉及一位法號叫作智閒的和尚,不研究佛教史的人可能不知道其人,他是惠能的五代傳人,溈仰宗二代弟子。如果還不知道惠能是誰的話,那麼《壇經》是否知道?如果還不知道,那麼佛教有個著名的機鋒故事“菩提本無樹……”想必都知道了吧,所以智閒也是大有來歷的高僧。

有一天,這位智閒大師的師傅溈山問他:“徒弟,來來來,考一考你,你出生前是什麼樣的,說說看。”

“那我怎麼能知道,誰也不能知道啊自己生前長什麼樣啊,難道師傅你知道自己生前的樣子?”

“我自然知道了。嗯,這個問題很重要,我知道也不能告訴你,因為我知道那是我的東西,和你沒有一毛錢關係,你必須要自己悟,悟懂了才能成為你自己的東西,明白?”

智閒只好出門右轉,回到宿舍腦子裡一直想著這個問題,無奈幾天下來也毫無頭緒,感覺是自己佛法學得不精才回答不出師傅的提問,於是就躲進藏經樓裡,想從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緋色豪門:高冷總裁私寵妻

雲過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