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二章 佛道之爭風煙再起 下,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政治目的,為了統治西藏,所以當時拉攏了薩迦派。到忽必烈時期,上至皇帝,下至大小貴族,皈依佛教的大有人在,道教自然就落到了下風。
實際上,佛教內部也並非一團和氣,同樣存在爭鬥的。
蒙元最初是尊奉漢地佛教的,隨著對西藏的謀求,藏傳佛教的地位越來越高,到了元朝,進一步把藏傳佛教確定為國教而推行,這說明蒙古人並不希望漢地宗教成為國教,如果說蒙古人沒有民族歧視和壓迫,打死你我也不信,所以,就有了佛教的內鬥。
初期的佛教的鬥爭,主要是漢地的禪、教各宗之爭,1288年,江南禪、教的大人物們齊聚大都,來了一場震動江湖的公開辯論大會,主要就是想聊聊教、禪的優劣,史稱教禪廷辯。
佛教的禪、教之分源於唐代了,元代又可以分為禪、教、律三派,漢傳佛教中禪宗為主,比如北方的曹洞宗、臨濟宗、海雲宗和萬松宗等,教則是指除了禪宗以外的其他宗派,比如天台、華嚴、慈恩、律、密等。
在佛道之爭中,忽必烈肯定是偏袒佛教的,佛教各宗之間的爭鬥,他又偏袒教而抑制禪宗。於是,在官方的政策傾斜下,禪宗地位越來越低,這同樣是忽必烈的民族等級制度在佛教中的一種反映,你再會說,理論再充分重要嗎?
前面講到過,門巋先生說:“成吉思汗時代是無意識地放任宗教信仰發展,忽必烈時代則是有意識地把宗教信仰自由作為國策施行。”現在回過頭來看蒙元時代的佛道之爭,是不是體會更深一些了。
經過前期的辯論,蒙元政府完成了對宗教的甄選和意識形態的確立,第三次辯論以後,則確立了蒙、藏兩族的同盟關係,開始鞏固意識形態並強行推廣。
正如蒙古人所說,漢人當然會支援漢人的宗教,蒙古人也必須支援蒙古人的宗教,怎麼可能會支援漢人的宗教,就算你們文化底蘊深又怎麼滴,給你燒了就行了,“凡有一字一書,見疾燒燬,勿留人間”。
辯論失敗後,全真教失去的不僅是聲望和那點地產以及燒掉一些道經那麼簡單,實質上這是一個轉折點,全真教開始衰落下來,而藏傳佛教則乘機開始向漢地傳播。上面提到的楊璉真加,不但挖人家的祖墳,而且還對江南的宮觀大肆破壞,對道士們大加迫害,據說超過千數的道觀毀在了他的手裡,這無疑也代表著元政府對道教的打壓和對藏傳佛教的扶植的態度。
在北方的全真、大道和太一影響力下降的時候,南方的張宗演天師卻抓住了機遇,迅速取得了忽必烈的尊重,代替了全真教成為了道教的老大。當然,有人分析,天師這個詞和蒙語“蒂卜騰格里”意思基本一致,再加上正一教不重修持,重符籙,敬神仙,所以正一教才會受寵。
忽必烈很聰明,正一教的興起和藏傳佛教成為國教的原因有相似之處。1239年時,南宋理宗就封張大可為“妙觀先生”,命令他提舉三山符籙,雖然當時的南宋已經風雨飄搖的,皇帝自己都坐不穩當,封的這個提舉三山也就只是虛名罷了,但這還不是為了國家穩定?所以,南宋滅亡後,為了穩定江南,加上張可大當年的幫助,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詔令張宗演主領江南道教,“嗣漢天師”,賜二品銀印,還在首都修了一座崇真萬壽宮,安排張宗演的弟子張留孫入住主持。從此,張宗演每次進京都會帶上最優秀的弟子,為的就是在皇帝面前露個臉,多少都有點好處,好處大的比如張留孫、吳全節、夏文詠等,都被封為了玄教大宗師,差一點的,有的安排在道教當個京官道職,也有的派到江南各地去主管教務,這麼好的機會,張宗演是能把握住的。
張宗演以後,每代天師都掌管江南道教,傳至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時,又被授“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後來更是被授紫光祿大夫,封留國公,賜了金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