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八章 改革天師道 下,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久後,皇帝的病就痊癒了。

由此可見,陸修靜在整理道經,制定齋儀時,雖然以三洞弟子自稱,實際上他還是最重視靈寶派。

最後再簡單歸納一下陸修靜的修行方面的改革內容。

陸修靜的修行思想,是儒、釋、道三教及玄學思想都包括在內的,如黃老玄學的能靜能虛,則與道合,靜和虛就是忘我,道體虛無,我有故隔,今既能忘,所以玄合。引入儒家仁孝,汲取儒家的封建禮法,講究道、德、仁三事乃得道,行善成德以至於道,所以道、德、仁三者不可缺一。濟生度死,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源自靈寶派的《度人經》,金籙齋和黃籙齋的濟度思想,同樣包含著倫理道德思想。

總體上說,就是上面提及的以持齋奉戒,濟世度人可以昇仙的思想,注重內在的精神上的修煉,認為心齋為上士所行的齋法,改變了原來那種外在的身體苦修的煉養方式。

由於陸修靜總結和改革了天師道,整個南方的道教從內容到形式都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出來,他又行道於南朝,名聲甚大,所以他倡導的以齋儀為主的道教,史稱南天師道。從此,由北魏寇謙之清整的新天師道,也就稱為北天師道了。

南天師道經過陸修靜及弟子孫遊嶽,再傳弟子陶弘景的傳佈,繁衍出了著名的茅山宗,又稱茅山道派,到唐代時開始大行其道,所以元代的茅山宗尊他為第七代宗師。

南天師道產生之前,當時流行的各派道教義理各不相同,如葛洪一脈以金丹為主,上清派則以存思為主,五斗米道以符籙為主等等,陸修靜的改革,實質上是以封建倫理道德為準則,約制人心為目的,歸根到底還是為了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的社會秩序服務的。正因如此,劉宋文帝、明帝都極為尊重陸修靜,常常請他來問道,否則,那麼多得道高人,為什麼陸修靜能坐上道教領袖的位置。

477年,陸修靜死於建康,壽72,弟子們遵遺願葬回廬山,諡號簡寂先生,廬山舊居為簡寂觀。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陸修靜大約羽化前兩個月回到廬山的。死後不久,宋後廢帝賜諡號“簡寂先生”,北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七月一日封他為丹元真人。

直到隋唐,簡寂觀香火一直非常旺盛,規模最大的時候有五百多位道士,如果那時陸修靜再登高遠眺時,應該不再為看到如此多的光頭而憂慮了吧。

可惜,南宋時整個簡寂觀被一場大火盡毀,就此衰落。

最後,用一則流傳很廣的小故事虎溪三笑作結尾,也表達後人對陸修靜在道教、文學等諸多方面取得的貢獻的敬意。

小故事實際上是流傳自佛門的,傳說廬山東林寺前有一小溪叫虎溪,大約當時野生動物保護法落實得不錯,老虎經常去那裡喝水而得名吧。晉代高僧慧遠當時就住在東林寺內,有人來拜訪時,送客從來不會送到虎溪對面。

有一天,陶淵明、陸修靜二人聯袂來訪,三人本都是具大智慧、才華非凡之人,相交多年,關係不錯的,臨別相送時,還一直相談不斷,也許是興致正酣,不覺送過了虎溪。一邊喝水的老虎看不過去了,心說大哥,今天你要鬧哪樣?你不是從來不送人過溪的嗎?於是大聲吼叫,三人驚覺後大笑而別。

後人就在這裡建了座三笑亭,清代學者唐英曾經為這座小亭作了副對聯: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不過,這也只是個故事罷了。考證時間,慧遠死於416年,壽83歲,陸修靜406年出生,二人相交就有點說不過去了。至於陶淵明則是427年過世的,潯陽人,離廬山極近,和陸修靜有交往還勉強說得過去,但陸修靜應該是晚年才到廬山的,可見三笑之說應為虛構,但作為三教合流的美談,流傳下來也應該是寄託著很多智者的心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贅婿武神

愛吃紙包牛肉的趙靈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