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六章 促清整尊為國教下,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心情,繼續給他打氣,說大夏現在兄弟幾個正鬧遺產糾紛,國內亂得都不能再亂了,民心極不穩,如果等新君把政局穩定下來就不好欺負了。而且我早就給陛下算過命了,你這一生,命裡是以武應天運,以兵定九州,是個先武后文的命格,此戰勝後,你就能修成正果,專心文治天下了。所以啊,皇帝您就放心出去打架吧,現在時機最好。當然了,為了保證此行萬無一失,我將登壇作法,禱告老君保佑此戰必勝。
最後的結局當然皆大歡喜,太武帝御駕親征,大獲全勝,雄赳赳地帶著幾萬人口,十幾萬只牛羊回來了,一路的牛糞羊糞都能保證來年有一個好收成了,從此天師大人的寵信值加了不少。
由此可見,天師大人的道術、權謀運用水平已日臻化境,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地位也日益穩固了。
時光荏苒,轉眼十幾年,天增歲月人增壽,林大才子這句吉祥如意的話也適用於修仙的天師大人,年紀一樣也在增,七十多歲的老人家了,感覺留給自己的時間也不多了,很多事也要抓緊落實了。
公元440年末,看到時機成熟,便進言太武帝說,您的年號得改改了,遙想當年我還在嵩嶽隱修時,太上老君就讓我將來輔佐太平真君,經過這麼多年的考察,您的文治武功都已達到了老君的要求,可以接受天神的冊封了。所以,請陛下在平城東南修建授籙靈壇,到時正式接受老君的冊封。
兩年後,靈壇建成,442年,太武帝移步靈壇接受道教符籙,被封為太平真君。自此以後,北魏的歷代皇帝即位之時,都要到道壇接受符籙,成為了一種皇權的規制,也作為鮮卑人統治漢人的一種君權天授的證明,從此,新天師道也被北魏尊為國教。
現在大家明白寇謙之去輔佐太平真君是怎麼回事了吧。
不管鮮卑人是為了更好地統治漢人、消除民族矛盾而被迫承認道教的,還是如迷途的羔羊找到回家之路般真心信奉漢民神只的,總之,道教在北魏得到了最高的禮遇,寇天師也終於實現了帝師的夢想,從此天師、國師、帝師三位一體,新天師道也成為了北魏的國教,真正的走上了人生巔峰。
實際上,寇謙之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宗教改革家,他的最大理想還是抱國輔政,雖然也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對民間教團加以改造,但一個人才華有限,心思又沒有完全放到道教上面,加上還必須順應皇權,所以,在道教改革工作上的自由發揮空間就相當受限了。北方人的相對保守性,也不是現在才有的,這也使寇謙之的改革保留了太多的舊傳統,不可能更加深入、徹底得對道教加以清整。直到北魏分裂以後,北齊的廢道,使北方的道教發展局限性就更加明顯了,即便南北交往越來越多了,接受南方道教的思想也一直沒有快起來。
但總會有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要不生活豈不是太過無趣了,大家看我的書也沒意思,意外就是樓觀道。樓觀道在從北魏後期開始就積極吸收南方道教的思想,特別是加入佛道之爭以後,面臨著來自佛教的巨大壓力和挑戰,和南方道教更加親密,開始積極主動地吸收靈寶經典,尊奉元始天尊,三洞科儀。周武滅佛後,建立通道觀,修纂《無上秘要》,對北方道教的繁榮起到了極積的作用,後面專門再講解樓觀道。
總體來說,寇謙之的道教改革對後世道教發展影響很大,道教開始和國家政治緊密聯絡在一起,樓觀道興起後如此,到了唐代道教同樣成為了國教。這種發展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道教的發展壯大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同樣也喪失了宗教的獨立性、發展空間和想象力。所以說,部分學者提出的自寇謙之死後,新天師道基本上就消失了的說法並不準確,包括樓觀道在內的北方道教,學習借鑑了南方道教後,依舊保持著北方的傳統,影響著後世道教的發展。
記不清在哪本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