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章 上清派初成,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雖然後世的上清派把魏華存推上了第一代真人,也就是開派的始祖的位置,但真正讓上清派發展起來的,是魏華存一脈的弟子們,主要有楊羲、許謐和許翽,以及後面要介紹的陸修靜、孫遊嶽和陶弘景等人。

許謐(305-367年)是上清派的第三代宗師,和葛洪是老鄉,句容人,出身士族家庭,做過很多年公務員,應該算是個高富帥,後來歸隱茅山,成為受人尊敬的上清真人。他的哥哥許邁是天師道祭酒李東的弟子,也是得道之人,所以許家是信奉天師道的世家,這也從側面說明天師道側重於走的上層路線的改變。

總之許謐也是位天師道的忠實粉絲,也算位高權重,家裡也不差錢,所以在首都建業(南京)有房子,在老家茅山不僅有房子還有別墅。從小受家族影響,對修仙那是相當的有興趣,最喜歡做的就是在家裡開壇做法,還自封為壇主,對於同道中人自然就極為熱情。楊羲是上清派的二代宗師,是來參加許謐組織的各種活動中最積極的一個。

楊羲是魏華存兒子劉璞的弟子,上清派沒有把劉璞列為二代宗師,原因不詳,估計是在上清派發展中沒有什麼貢獻吧。楊羲的記載不多,其人多才多藝,流傳下來很多不錯的詩歌,從小又有些特異功能,所以在道教上成就很大。據道教的典籍記載,楊羲老家好像是吳郡的,這個實在是不好考證,後來搬到了句容,離楊謐住得近了,就有了和楊謐交往的條件。

許謐對楊羲的文采和道法極為佩服,二人相交密切,後來乾脆就把他推薦給了短壽的會稽王司馬元顯。

在多年的交往過程中,許謐和楊羲二人相互印證,寫了很多經書。為了有說服力,二人商量了一下,選擇了一種技術性比較強、可信性比較高的形式,就是扶乩來給這些經書進行包裝。當然幹活的主要是楊羲,許謐是領導,因為人家有錢有勢嘛,當然要負責策劃和指揮。

透過扶乩,“通靈接真”,說“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嶽魏夫人”顯神,傳給他們《上清真經》三十一卷,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真經是一本接一本出世,最終形成了被上清派奉為諸經之首的《上清大洞真經》,又叫《三十九章經》或《大洞真經》《洞經》,當然這部經書也掛在了魏華存的名下了。

《上清大洞真經》正式出版,實際上是受葛洪的神仙理論的影響,也是為了適應統治階級的需要的必然結果,它標誌著以符籙為主的天師道進一步與丹鼎派融合,開始向著煉養方向轉變。從此,那種再利用廉價的、技術含量低的符水去籠絡底層的民眾,利用宗教手段來煽動起義的模式越來越沒市場了,大家都開始研究層次、品味更高的養生、長生了,這才是成功人士們喜歡的,至於底層的百姓,會更加敬畏有地位的道長的。

實際上,早在楊羲到來之前,許謐就已經在夥同他人炮製道書了,這個合夥人叫華僑,當然不是我們現在說的那種歸國華僑。華僑這人挺神秘的,可能類似於現在那些巫婆、神漢之類的,有些通靈能力或特異功能,也不好考證來歷,大家就一聽吧。他是來找許謐學道的,兩人就透過華僑的通神的能力,用神降方式編了不少上清經書,但是華僑由於洩露天機受罰,二人合作就改為扶乩方式請神傳經了。楊羲來了以後,主要工作自然就交給楊羲做了,最後都由楊羲用一手漂亮的隸書記錄下來。

繼楊、許二位造經大師之後,上清派的另一位道士王靈期又對上清經書進行了增修,大約有五十多篇。王靈期的資料很難考證,但這位仁兄肯定是位文科高才生,最擅長的就是把枯燥無味的文章改得花團錦簇,華美異常。他先從許翽的兒子許黃民那裡求得上清經文,然後加以潤色修改,正是由於他的出色的文采,這些潤色後的經書大受追捧,流傳更盛,對於上清派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後來,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緋色豪門:高冷總裁私寵妻

雲過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