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十三章 離崇嶽平城獻經,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當寇謙之滿懷信心,帶著弟子們風塵僕僕地踏上北上之路的時候,北魏一代大帝,連老對頭劉宋都不得不伸出大拇指,由衷地讚一句“英圖武略,事駕前古”的太武帝拓跋燾迎來了他當老大的第二個年頭。

這位皇帝在北魏,乃至整個南北朝時期都算得上一位難得的皇帝,一生文治武功罕有匹敵,武則一統北方,向北遠逐柔然,主體大約就是現在的蒙古國境內,也是鮮卑族,向南飲馬長江,如果這幫鮮卑好漢划船水平有騎馬水平十之一二的話,估計早就過江了。文則勸課農桑,輕減賦稅,休養生息,同時廣用漢族士人,比如重用崔浩、高允等大儒,改革官制,整肅吏治,大力推進與漢民融合,宣傳禮義,崇尚儒學。

拓跋燾的其他功業還有很多,比如提倡節儉,經常深入民間體察民情等等,在民族融合方面的貢獻也非常大,當然,這一切當然是出於統治的目的,為了更好的消除漢民對鮮卑人的仇視。另外,大家都知道書法裡的魏碑字型吧,這也是因為拓跋燾一力推行楷體字,而最終發展成的著名書法字型。

在緩解民族矛盾方面,北魏統治者雖然作了大量的努力,但一直沒有從根本上找到徹底解決的辦法,所以民族仇視問題一直困擾著這位皇帝。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上,拓跋燾正為此事而苦惱,正宗的澳洲小牛排、牙買加咖啡都沒心情享用,他不知道的是,一個能解決他麻煩的人正在一天一天地向他走來。

寇天師是選擇了徒步遠足還是騎行亦或是坐車,我們不得而知,但沒有火車、汽車,更沒有高速、飛機的時代,最快的方式也就是騎馬了。不管怎麼說吧,從嵩山到大同,兩千裡左右的路還是夠辛苦的,不過這並不影響寇天師的那種走向成功的急迫和期待的心情。

也許您會奇怪,寇天師修煉了四五十多年了,就算沒修煉出騰雲駕霧的仙法,總應該會畫個神行符之類的吧,往腿上一綁或墊在鞋墊下,一天跑個千八百里還不是小意思?人家水滸裡的戴宗綁個甲馬還能日行八百呢。這個我們還是略過不提吧,也許寇天師真的是飛過去的呢,這不重要。

總之,最後寇謙之平安抵達了平城,站在威嚴的皇宮大門外,取出了被包得裡三層外三層的《錄圖真經》,獻給了太武帝。信心滿滿的寇天師沒想到,自己嘔心瀝血、數年謀劃的結果卻沒有按照希望的劇情發展,期望著看到經書就會如獲至寶的皇帝卻隨手把書放在一邊,安排了一位大臣接待他,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被涼在冷板凳上的天師大人的心情非常不好,每天看著自己的白髮,仰頭看著頭頂那四角的天空,想著問題究竟是出在了哪裡。自己自編自導的劇本,自己嘔心準備的經書,這一切全部是為了皇帝著想的啊,是我的意圖太過深奧皇帝沒看明白,還是我的政治敏感性不夠,沒把皇帝看明白呢?思來想去,總感覺問題還是出在了皇帝身上,於是,解決辦法就得先找個中間人。

毫無意外,崔浩是個最佳人選。

崔浩在北魏歷史上是個悲情人物,家族在北方差不多是No.1,父子均是朝中重臣,深受重用。史書上記載崔浩是位美男子,而且從小就博覽群書,經史子集莫不精通,在《魏書》和《北史》中均有列傳,特別是《魏書》中,更是佔了很大篇幅。

崔浩寇完謙之早就結識,準確的時間沒有考證到,但從《魏書》的記載看來,崔浩在前任老皇帝,也就是拓跋燾的老爹拓跋嗣手下打工的時候就和寇謙之見過面,拓跋嗣雖然英年早逝,但禮愛儒生,好覽史傳,崔浩是經常跟著他出差的。應該是利用出差的機會,崔浩和寇謙之結識了,並且經常對寇謙之大談治國之道,有時一夜不睡。老寇對老崔的見解表示嚴重認同,除了要刻意結交的因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我一直隱修,你這些治國的思想我是一點不懂,但天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緋色豪門:高冷總裁私寵妻

雲過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