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七章 傅奕v 法琳 下,中國道教也有趣,才差八斗,叢書網),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放前,639年早法琳一年去世。這樣佛、道二教就同時失去了扛鼎的一辯選手,也標誌著唐初這次佛道之爭告一段落了。
總的來說,傅奕一生前前後後共七次上疏反佛,他的理由歸納起來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一、從大漢民族的傳統意識出發,認為佛教的傳入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入侵,危及我們傳統的道教和儒學的基礎和地位,所以必須排斥佛教。
二、從國家經濟利益出發,佛教大量侵佔了本屬於國家的人口、土地、稅收等資源,所以他才主張廢省佛僧。
三、從加強國防出發,實際上從內部的國家安全的角度考慮,僧人數量巨大是一個潛在的危機,所以主張簡僧。
四、從維護封建倫理道德出發,指責佛教徒的不忠不孝,別的不說多一個和尚就意味著未來少幾個人口,這只是明面上的損失。
以上就是唐初的第一次佛道之爭的大體情況,結局呢?總體來說,道教略處下風,勉強算個平局吧,即道教VS佛教:一比一平。前面已經講到,唐高祖、太宗和高宗也常召集高道名僧在宮廷辯論,每每是採取扶道抑佛拉偏架,要不是道士們一般辯論不過善辯的和尚,以免損傷李氏的尊嚴。
由於傅奕一直堅持不懈地和佛教過不去,在佛教方面的典籍裡,比如《佛祖歷代通載》《廣弘明集》等對傅奕記載就不是很客氣了。
《佛祖歷代通載》說傅奕是“以夙者私憾,謗黷大教,規竊聲譽,死後受泥犁之報”,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傅奕你就是一個小人,敢罵我們大佛教,你不得好死,死了得下地獄,到時候再收拾你!泥犁就是地獄,但佛教的地獄和道教的地獄是兩個版本,佛教地地獄是一個什麼都沒有空間,相當於真空。
《廣弘明集》則說傅奕出身貧賤,連飯都吃不飽,先當道士,當道士也窮,所以只好跑寺廟裡找和尚僧貸款,和尚一看這不是個道士嘛,不去道觀裡借錢怎麼跑寺廟來了?No.,不借不借,就因為沒借給他錢,這小子從此就心懷憤恨,一直跟和尚過不去了。唐初,傅奕來到長安,投靠了道士王巋。王巋憐其飢寒,留居私宅,待以上賓之禮。可是沒過幾天,傅奕居然霸佔了王巋的老婆,而且是公然不避人目。王巋的侄子是個和尚,發現傅奕的私情以後,就悄悄告訴了王巋。王巋開始還不相信,說:“傅奕這個窮小子,連飯都吃不起,我可憐他收留在家裡,他得多感恩啊,怎麼敢做這種事兒,那還是人嗎?\"等到王巋悄悄回家一看,正好被抓了個現形,自然大怒,只好忍氣吞聲地把傅奕退歸道觀。至於傅奕以前是不是做過這事,還是那句話,罵人沒好話,指望著仇人說你的好話,不太容易。
在《幼學叢林》中還記載了一個傅奕還和墓誌有關的故事。傳說有一次他喝多了,回家往床上一倒就睡了。沒一會又突然坐了起來說:“吾其死矣!”就是說我已經死了。於是就給自己寫了個墓誌:“傅奕,青山白雲人也。因酒醉死,嗚呼哀哉!”從此這就是墓誌。
《資治通鑑》還記載了兩個小故事,曾經有一個西域來的和尚會咒語,能控制人的生死,這麼有意思的事李世民知道了怎麼能放過,於是和尚現場選了幾個人試驗,果然把李世民給震住了。傅奕一看這可不行啊,這要是讓他得逞了,佛教還不上天?於是就挺身而出,對和尚說:“來來來,有什麼本事朝我來,別拿幾個託在這裡唬人。”
和尚也不含糊,對著傅奕一通咒語甩過來,唸的什麼誰也聽不明白,等大家都快睡著了的時候,突然“咚”的一聲,大夥精神一振,心說終於成功了,您再不成功都趕不上回家做飯了。可是等揉揉眼一看,不對啊,傅奕還坐那呢,兩眼跟探照燈似的不像死了的樣子啊。轉頭再一看和尚,在那躺著不動了。
先不說第二個故事,不知道道友們是不是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